大课间+社团,郧阳科技学校构建活力成长双引擎—— 没有“差生”,只有“闪光”少年

十堰日报 2025-05-09 09:04

文/图 本报记者 唐晓玮 见习记者 刘俊驰 通讯员 王德斌

绿茵场上,足球对抗赛扣人心弦,精彩瞬间引发阵阵喝彩;非遗工坊内,国家级非遗项目“郧阳凤凰灯舞”代表性传承人正耐心教学;实训楼内机床轰鸣,现代加工技术社团的学生们正在打磨精密零件……5月6日,记者走进郧阳科技学校,校园各处洋溢着活力四射的景象。

近年来,该校践行“五育并举”理念,以“大课间”与“社团矩阵”为双引擎,构建“户外夯基、社团赋能、课间增趣”活动体系,让“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脸上有笑”的教育目标照进现实,为学子搭建“人人有舞台、个个能出彩”的成长平台。

强身——追着朝阳奔跑,学习更有劲头

清晨6点30分,田径场上的晨跑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值周教师与教官准时到位,3000余名学生5分钟内集结成60个方阵,脚步声与鸟鸣合奏出青春乐章。22级数控专业学生小成随着队伍奔跑,晨光映着他额头的汗水:“过去晨跑像完成任务,现在每天盼着追朝阳。”

上午大课间,11个专业方阵喊着“巾帼绿装战骄阳”“钢铁二连立赛场”的口号踏响操场。该校幼保专业的学生丁喜桢发现提升体能可以让舞蹈训练更轻松。

自2022年起,学校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校园各处变身“活力场”:象棋角里对弈激烈,跳绳区里彩绳翻飞,乒乓球台前银球飞舞,喝彩声此起彼伏……各专业更将课间化作“微型训练场”:汽修班在实训车间比拼轮胎拆卸,旅游专业开展“90秒校园导游秀”,中英文讲解与机械操作声交织。

“以前同学们课间只会趴桌睡觉,现在每个角落都有惊喜!”学生感叹的背后是显著变化:课堂专注度提升27%,生生互动频次增加4.3倍,心理咨询室里学业压力倾诉减少,课间趣事分享增多。

有家长反映:“孩子身体壮实多了,很少感冒了。”该校体测数据也印证了蜕变:学生近视率下降,体质健康合格率连年攀升。

从晨跑到课间“微竞技”,从专业融合的特色活动到充满欢笑的运动场,郧阳科技学校将“强身”理念化作青春成长的底色。正如小成所说:“现在的我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铸魂——传承地方文化,激活年轻人自信

在郧阳科技学校,37个社团如同37把“成长密钥”,为学子们打开通往多元世界的大门。每周二、周四下午,22个活动社团与15个技能社团准时“开课”,其中的非遗传承基地是最具穿越感的课堂——63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郧阳凤凰灯舞”代表性传承人史清将凤凰灯“左飞右旋”的文化密码,悉心传授给围坐一圈的年轻学子。红色的灯身随着学生们的步伐起伏,古老的灵鸟仿佛从历史深处飞向青春的肩头。

24级旅游专业的学生韩梓域是凤凰灯舞社团的“新星”。仅半年时间,他从初学者蜕变为舞台上的“凤凰使者”。在社区文化节上,连围观的老艺人也赞叹:“没想到年轻人能把老手艺传承下来!”这份跨越代际的认可,让韩梓域眼中闪耀着自豪的光芒。

同样的文化觉醒,也在舞龙舞狮社团悄然发生。汽修专业的学生王浩轩紧攥龙珠,10米长龙在他与队友的协作下腾空翻飞。“以前看舞龙只是看热闹,现在才明白,每个动作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

高三女生寇婉婷的变化更令人惊叹。曾经连说话都脸红的她,如今在戏曲社团以清亮的“郧阳花鼓戏”唱腔征服了全校师生。半年的跟腔练嗓,让她成为校园“小名角”,更在心底种下传承的种子:“每次穿上戏服,我都觉得自己肩负着让地方戏‘活下去’的责任。”

“当古老的非遗文化邂逅青春活力,便成了培育青年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化作孩子们昂首迈向未来时心底那份沉甸甸的文化底气。”该校相关领导感慨道。

锤技——解锁多元赛道,锻造职场“潜力股”

在郧阳科技学校,社团不仅是兴趣的摇篮,更是锤炼职场素养的练兵场。

午间时分,当其他学生奔向食堂时,操场西北角的训练场上,18名学生护卫队员正进行军姿训练。22级汽修专业的李明阳身姿挺拔,任由汗水顺着脖颈滑落也纹丝不动:“以前我连800米都跑不下来,现在能轻轻松松完成5公里长跑。”这支学生队伍,每日进行两次高强度体能训练,并开展应急处理、校园巡查等活动,成为学校里流动的“青春哨兵”。

这份职责带来的不仅是体能蜕变。男生小林仍记得首次制止同学抽烟时的紧张:“手心冒汗,但对方熄灭烟头的瞬间,我突然明白了责任的分量。”这种被需要感,让自卑的他找到价值坐标。正如小林所言:“护卫队教会我们纪律与担当,这正是职场最核心的竞争力。”

技能提升同样在社团中悄然发生。现代加工技术社团内,学生金马玉龙操控数控机床,将0.01毫米的精度要求融入每个零件,这个曾经沉迷网游的男生,如今在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电子电工社团的张钰昊带着“电子发光摩天轮”亮相“技能活动月”,将创新思维转化为亮眼成果。

“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在热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该校学工处副主任龚士刚的一席话,道出了社团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就自我的核心价值。

启发——没有“差生”,只有未被发现的“闪光”少年

在郧阳科技学校的吉他排练室,24级学生小飞正忘情地弹奏《蓝莲花》,指尖跃动的旋律里,藏着肉眼可见的蜕变——曾经沉默寡言的他,正和同学们主动分享心得:“音乐让我敢抬头说话了。”这样的转变,在校园里并非个例。全校200多名教师化身“成长导师”,利用每周二、周四下午的社团时光,为学生搭建“发光”的舞台。

电子电工社团的陈老师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设计“电路迷宫”实践项目,让抽象的电学原理在零件组装中变得妙趣横生;戏曲社团的赵老师发现学生小羽嗓音普通但身段轻盈,专门为其安排领舞角色。

“每个孩子都是未经打磨的璞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这种“一人一策”的育人理念,让吉他社的小飞、“电路迷宫”的设计者、戏曲舞台的领舞者,都能在各自领域崭露锋芒。

2024年的两组数据印证着教育温度:学生肺活量平均值较三年前提升430毫升,引体向上及格率从31%升至67%,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愈发矫健;心理健康测评中,学生抗压能力达标率为89%,校园生活满意度创十年新高。

在技能提升与素养培育的双赛道上,学生们更是捷报频传。戏曲社团的郧阳花鼓戏《扈三娘》亮相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社团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中斩获大奖,旅游专业10余名毕业生因凤凰灯舞技艺被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破格录用。这些成绩证明:当体艺教育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素质培养便成为就业的最强助力。

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而是唤醒。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有的在技能大赛中闪耀,有的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发光,有的在运动场上发热。这里没有“差生”,只有未被发现的“闪光”少年。

①学校舞蹈社团学生正在训练。

②学校凤凰灯舞社团学生正在彩排。

③学生在大课间踢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