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上的问道之旅 ——吴刚和他的篆刻艺术

十堰日报 2025-05-09 09:10

文/本报记者 段吉雄 图/本报记者 刘昆

初夏,在位于丹江口市浪河镇的武当印社,八十一根青石柱沉默地伫立成林。当正午的阳光穿透窗户斜射而至时,石柱表面的楚篆刻痕便流动起青铜器铭文般的幽光。

55岁的吴刚俯身轻抚石面,这位武当印社的当代匠人,用二十年光阴将五千言《道德经》刻入八十一根青石柱和八十一块青石印章上,让楚篆的婉转线条与老子的哲思在千年后重逢。

吴刚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设计专业,后在浙江大学书法、篆刻研修班进修。初学汉印,后追古玺,从甲骨文、金文到汉隶、北魏造像,吴刚摹遍古今名作,对篆刻已经到痴迷的地步。

2005年,研究武当文化多年的吴刚决定篆刻《道德经》。

“什么样的字体、什么样的格局配什么样的石头,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吴刚说。

为了寻找合适的石材,他背上行囊,踏上了寻石之路。在四川,他穿梭于砂岩矿场,粗糙的砂岩颗粒磨破他的手掌;奔赴泉州,抚摸温润的青岩,却发现其硬度难以满足篆刻《道德经》的需求;芝麻灰的质朴、米黄玉的华美,他一次次尝试,又一次次失望。直到在房县,他的目光触碰到青石的瞬间,仿佛电流穿过全身。

“这种缘分仿佛是上天注定,我乘车从高速路上经过时,路边立着的一块巨石一下子打动了我。”吴刚说,房县青石宛如沉睡的璞玉,受热慢、不易风化,质地紧密细腻,恰似为《道德经》量身定制。经过考察测试,青石成为吴刚寻觅已久的“石中知音”。

十年寻找,终遇良材。普通刻刀在青石上难以施展,吴刚和弟子姚世昌亲手锻造碳钢刻刀。他们反复调整钢材的配比,一次次淬火、打磨,粗糙的虎口被烫出水泡,也未曾停下。为追求极致的篆刻效果,他们选择一间暗室作为创作室,眼睛紧紧盯着光影下的刻痕,脖颈酸痛、腰背僵直也浑然不觉,凭借着对光线的敏锐捕捉和精湛技艺,在明暗之间游走,让每一刀都精准如尺,每一笔都饱含神韵,将青石化作承载文化的画布。

“只要一开始篆刻,我精神就特别好。”吴刚告诉记者,为了刻章他有时两天才吃一顿饭,躲在工作室里一个章接一个地刻。

《道德经》字字珠玑,版本众多,解读各异。为探寻每一个字的前世今生,吴刚选定饶尚宽著的译文为蓝本,在墙上挂着楚文字演化图谱,用放大镜将郭店楚简的墨迹与饶尚宽译注本逐字对校。他频繁拜访楚文化专家,向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请教,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抽丝剥茧,考证每个字的出土时间、演变历程与确切释义。那些晦涩的典籍,在他的执着下,化作清晰的脉络,让《道德经》的每一个字都有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温度。

二十年光阴化作石柱森林的年轮。当研学少年指尖抚过“知者不言”的刻痕,当海外汉学家惊叹“玄之又玄”的笔势穿透了甲骨文与秦篆的时空壁垒,吴刚总静静立在廊柱阴影中。这一刻,他与青石融为一体。

夜深人静时,吴刚喜欢把耳朵贴在“道法自然”的刻痕上,青石肌理里会传来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时,青铜车轴与青石板路的古老唱和。此刻,山风掠过笑口大开的蟾蜍钮,五千言《道德经》正在天地间吟诵着永恒的密码。

吴刚在青石柱前仔细查看楚文篆刻的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