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价值助农富民 金融活水兴业强县 ——《湖北省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试点办法》解读

湖北日报 2025-05-01 08:42

湖北省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政策发布会现场。

相关部门、市州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共同签署“两农”信用贷款多方合作协议。

金融机构向试点县市集中授信。

长期以来,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农村资产权属和价值确认、评估、交易变现等方面难度较大,导致广大农民和经营主体即便有贷款需求,也往往因无法达到银行要求而难贷甚至弃贷。由于信贷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机构对贷款风险难以准确评估和把控,从而惜贷惧贷。

为进一步探索破解农村融资难题的新路径,我省积极挖掘农民个人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开展信用价值贷款试点,并将其列为全省金融改革创新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财政厅、人行湖北省分行、湖北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聚焦涉农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价值分级分类评价应用和农村资产流转交易,以数据增信和财政增信为核心,创新农村信贷模式,印发《湖北省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试点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办法》),推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凭借信用价值即可获得贷款支持,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撑。

省农业农村厅

破解农村融资难让信用成为新型抵押物

在广袤农村地区,一个普遍现象是: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使有可行的经营项目和还款能力,也常常因为缺乏合格抵押物而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

《试点办法》的出台,直指农村信用物缺乏这一顽疾,让信用成为新型抵押物。据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皮少成介绍,《试点办法》共10章、37条,从运行平台、数据增信、贷款对象、贷款承办银行、风险补偿、配套支持、组织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明确细化了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的实施步骤及政策措施。

一是分步统筹推进试点。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基础,确定黄陂区等10个县(市、区)今年开展试点,2026年试点县市所在市州全域开展试点,2027年全省推广实施。

二是加快涉农信息共享。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农业信贷直通车平台,打造“两农”融资信用平台,归集涉农信用数据、金融数据、第三方机构数据、市场交易数据“四类数据”,以农村“四地一水”为重点,推动农村资产信息数据化,全面加强各类涉农政务数据共享运用。

三是建立分类评价机制。按照分类、分级、简便、管用原则,构建农民个人信用价值评估模型、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评估模型。在评价指标设置上,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围绕基本情况等4个维度,选择生产规模等14个具体指标;农村资产信用价值围绕权益性资产等3个维度,选择农村耕地等12个具体指标。在评分规则上,突出轻资产、宽信用、广覆盖、便利化,既考虑农村实际,又兼顾涉农主体基础条件、稳定性、成长性和声誉,力求信用贷款尽可能覆盖有需求的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评价等级上,突出贷款的普惠性和可得性,4个等级分别对应4个档次的授信额度。

四是推动银行应贷尽贷。按照风险共担原则,明确省级和各市州按1:1比例共同设立风险资金池并纳入年度预算。在适用范围上,适用于贷款承办银行通过运行平台发放不超过建议授信额度的“两农”信用价值贷款;在补偿标准上,将风险熔断率提升至8%,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明确将“两农”信用价值贷款纳入全省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范围,风险补偿比例为50%;在审核方式上,按照全省信用贷款补偿办法,统一规范风险补偿审核流程。

皮少成表示,省农业农村厅将迅速启动试点工作,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机制,指导10个试点县(市、区)与11家试点主办银行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深化信用平台建设,持续完善“两农”信用价值贷款运行平台功能,不断扩大相关数据归集范围,有效提升贷款的可得性。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面向基层政府、金融机构、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宣传“两农”信用价值贷款政策,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让改革成效切实转化为农业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省财政厅

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彭辉介绍,按照“债权融资做增信”要求,省财政厅牵头出台《湖北省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实施办法》,支撑企业“轻资产、宽信用、便利化”融资。

一是建立统一的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撑信用贷款政策落地见效。省级和市州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设立统一的信用贷款风险资金池,对信用贷款风险损失实施补偿。资金池首期规模10亿元,其中省财政出资5亿元,17个市州出资5亿元。根据运行情况,及时补充或扩大资金池。

二是建立统一的运营管理机构,提升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工作质效。省财政厅负责省级风险补偿资金预算管理,组建风险补偿资金池。风险补偿资金池实施统一受托管理,省级和各市州均设立统一的运营管理机构,负责风险补偿资金池的管理、服务工作,市州运营管理机构还负责信用贷款协调推进工作,不收取任何融资服务费用。

三是建立统一的管理规程,规范高效开展风险补偿工作。贷款如果发生逾期,合作银行经尽责催收,仍未收回本金的,可向属地运营管理机构提出风险补偿申请。运营管理机构审核通过后,及时拨付补偿资金。风险补偿后,合作银行依法继续开展追偿工作,追偿资金按比例返还合作银行和风险补偿资金池。

在风险补偿政策高效落地的同时,加强资金监管,防范财政风险。实施风险熔断机制,分类设置风险警示和熔断标准。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对风险补偿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保障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

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打造“三农”金融服务湖北样板

省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严宓表示,“两农”信用价值贷款是乡村振兴与金融资源融合的新纽带,是激活乡村经济潜能的催化剂。开展“两农”信用价值贷款,是破解农村融资难题的创新实践,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推动这项改革走深走实,与银行机构共同打造科技赋能的“三农”金融服务湖北样板。

一是稳步开展试点。农村金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市州区域性差异突出,需要统筹谋划、稳步推进。目前,10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区)作为首批试点,涵盖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地理类型,覆盖粮食、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多种产业。将推动银行机构,针对试点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推出个性化金融服务和产品,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

二是持续深化创新。坚持数据增信,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支持银行机构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以线上服务为主阵地,提供全流程的金融服务超市,成为农民身边的银行。推动银行机构依托农业信贷直通车平台,全面接入农业农村动态数据,建立涵盖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农村资产信用价值等核心评价指标的数字化档案,通过政务数据与行内数据融合,实现精准信用画像,破解农村征信难题。推动省征信公司和银行机构深化模型应用,将“两农”信用价值评估模型与各银行机构行内授信体系深度融合,围绕四大个人信用维度和三大资产信用维度,构建差异化预授信策略,动态匹配涉农主体信用额度。推动建立“政府引导+科技驱动”的智能化服务体系,通过实时的农业监测数据,贯穿贷前智能尽调、贷中自动审批、贷后动态监测全流程,打造“线上评估、无感授信、动态调额”的闭环服务模式。

三是全面推广改革。在条件成熟后,系统总结评估试点情况,形成创新性、引领性、实用性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开“两农”信用价值贷款工作。支持更多有意愿参与的银行,尽快成为贷款承办银行,让更多银行参与改革、助力改革。加强案例宣传,增强典型示范效应。支持银行机构参与迭代升级“两农”价值评价模型,完善符合银行价值认定和风险偏好的评价指标及权重,激发贷款承办银行内生动力,让更多涉农主体能通过自身信用价值获得贷款。

试点银行

把好政策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

作为我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三农”金融供给的重大创新,“两农”信用价值贷款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华夏银行、湖北银行、省农信联社、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等11家试点银行率先启动。试点银行机构一致认为,通过数据增信,更加完整、准确、便捷评价“两农”客户,银行贷款更高效;通过财政增信,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银行贷款更放心;通过运用信用评价结果,银行贷款更轻松。

农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厉文世表示,将认真落实贷款承办银行职责,一如既往地发挥资金、产品、渠道等优势,全力推动“两农”信用贷扩面增量提质。一是积极参与试点工作,加快对接“两农”信用贷运行平台,构建专门授信体系,开辟绿色审批通道,不断提高办贷效率。二是加大贷款投放,只要农民朋友、农村经营组织讲诚信,一门心思做经营,全额配置贷款规模,全力支持信贷需求,绝不挑挑拣拣。三是持续创新产品,充分运用“两农”数据,持续挖掘农村资产价值,创新更多惠农助农贷款产品,努力为湖北建设农业强省贡献更多农行力量。

“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全力推动试点工作落地见效。”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冯春表示,将通过建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专门政策,开发专属产品,开展专业培训,加强专项监测,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试点工作;优产品,聚焦特色农业,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形成“基础产品打底、特色产品增效”的协同矩阵,加速“两农”信用价值贷款上线;强服务,发挥全省农商行1760多个网点遍布城乡、5500多名“金融村官”驻村帮扶、3万多名员工深耕农区的优势,把好政策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抓示范,按照稳妥推进的要求,抓好试点示范工作,探索形成“眼前办得到、面上能推广、未来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信贷新模式,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让乡村振兴底色更亮、动能更强。

湖北银行党委书记赵红兵介绍,目前该行县域涉农贷款规模已超过430亿元,其中农户类贷款近60亿元。未来,该行将全面升级专业系统,丰富专项产品,提高专项授权,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完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实现对农民的精准“画像”和对农村资产的科学评估,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真正做到让信用成为农民的创富资本,让农村资产成为农村的产业资本,为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湖北银行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