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光军 梁凯铭)春满仙居花为媒,产融并举绘新篇。东宝区仙居乡黑峪村千亩芍药竞相绽放,粉霞漫卷的花海与黛色远山相映成趣,勾勒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振兴画卷。4月19日上午,“2025年东宝区芍药花旅游季暨仙居乡‘农田野趣·亲子渔乐’活动启动仪式”在黑峪村文化广场举行。这场以花兴业、以游促产的盛会,展现了仙居乡黑峪村从“一朵花”到“一条链”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文旅融合催生“美丽经济”
主会场文化广场上,激昂的《金蛇狂舞》拉开序幕,随后戏舞《站花墙》、舞蹈《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等节目轮番登场,赢得阵阵喝彩。穿插其中的有奖问答环节,更将气氛推向高潮。分会场“亲子渔乐”活动中,孩子们在田间学习生态知识,体验“寓教于农”的别样课堂。走进黑峪村芍药花海种植基地,层叠的山坡早已被鲜艳欲滴的红色所浸染,芍药花海随风荡起层层波浪,交织着游人的裙摆,映衬着远山的轮廓,勾画出一副绚丽多彩的春日山野图。花海两侧,“共富市集”热闹非凡,仙居麦酱、窖酒、土蜂蜜、瓜蒌子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吸引游客驻足选购。据统计,2024年花季带动农家乐、民宿等增收超200万元,户均旅游收益达5000元,真正实现“花田变景区”。
“党支部+产业链”激活共富密码
黑峪村的蜕变始于2017年。在区乡两级政府以及包联单位东宝区商务局的推动下,湖北道地药材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建起了芍药基地,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将零散土地整合为连片药田,从最初420亩试种到如今超2000亩规模化种植,带动40余户村民在药材基地务工,年均增加收入35万余元、流转资金50万余元。“通过前期试种,第一批产品成熟后,我们把样品拿到相关机构进行了检测,相关药用指标处于优势地位,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和底气。”黑峪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宝欣慰地说到。基地建成后,常年带动本村50余名村民就近打工,每天收入80-100元,让60-70岁的健康老人有了打工机会。“以前种玉米年收入微薄,现在流转土地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村民刘大姐笑着算起了经济账。
产业升级延伸“芍药芳香”
站在观景台俯瞰,一朵朵芍药竞相绽放,等待着由“一朵花”变为“多种品”的奇幻之旅。黑峪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宝介绍:“我们正在构建种植、粗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2025年将投入200余万元建设中药材加工中心,新上冷藏、烘干、洗净、切片等设备,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价格波动应对能力。”通过与亳州、宁波等药企建立多方供需合作关系,打通中药材销售渠道,稳定产业收益。更令人瞩目的是“多村联建”模式——以黑峪村成立的湖北仙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银井、七井、柴黄、付庙4个村参与联合建设,7年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2000余亩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实行集中购种、统一种植和销售,让“单打独斗”变成“组团致富”。同时,2024年以来,黑峪村还带领周边刘猴镇新垱村、杨李村、三里村种植药材400余亩,在“自富”带“共富”的路上稳步前行。
从“赏花热”到“产业火”,黑峪村的实践诠释着农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芍药花旅游季累计吸引50万游客,催生20余处观赏园、农家乐;中药材加工中心建设推动三产融合,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农田野趣”等特色IP让传统农耕焕发新生机......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引擎、文化为纽带,仙居乡正书写着“花开共富”的时代答卷。
夕阳西下,游客仍流连于芍药丛中。花影摇曳间,当“赏花经济”联结更多消费链条,季节更替便不再是花朵的困扰,芍药花香定能馥郁整个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