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人工智能、机器人、AR眼镜等新技术破圈而出,让生产线上的中国制造提质升级。这背后离不开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苏州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专门打造了一个集中亮相的“秀场”,通过精准的供需衔接,让技术创新的步伐跑得更快。
当记者来到苏州市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应用中心,正好赶上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的展厅汇集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人工智能最新应用场景。
这批几十人的参观团还没走,另一批参观团又出现在了门口。在这张访客登记表上记者看到,不少人专程从乌鲁木齐、鄂尔多斯等地远道而来。
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制造业转型需求正从之前的数字化转型,迈向更高阶的“AI+”转型,扑面而来的新需求也让这里迎来了一次大升级。
升级改造后,这里不仅是人工智能+制造业新技术的展示舞台,更成了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的平台。他们梳理出了这份苏州市人工智能服务商名录,仅“AI+制造”领域就有81家技术服务商。
供需双方找到了彼此,那么供给方又将如何响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呢?根据服务商名录,记者找到了其中一家专门为智能工厂打造“智慧大脑”的技术服务商。目前,他们已服务横跨34个行业的近1000多个制造业的客户。
调研中记者发现,像这样活力迸发的企业正在成为当地的创新主体。目前,苏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已超过80%。而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成立的235家市级创新联合体,也在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加速着产业链、政策生态与技术创新的同频共振。
孵化器开到大学门口 播下新质生产力种子
苏州提出要科技招商、产业招商同步抓,还定下了每年招引1万个科创项目的目标,用耐心和定力为新质生产力的未来播下种子。
当记者来到苏州市科技招商中心,一场跨越1000多公里的视频会议正在举行,另一头有两位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创业团队。
在这张苏州创新中心分布图上记者看到,苏州科技招商的触角不仅延伸到了清华大学家门口,还在上海、深圳、杭州、武汉等国内城市,以及日韩欧美等海外地区广泛分布,总数达到了50多个。
主动出击还不够,科技招商还得足够精准。在另一间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份不断更新完善的招商图谱,上面涵盖了苏州各个重点产业链,从光通信、人工智能、车联网到电子信息,一张图就是一条链。
据统计,苏州9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2%的瞪羚、独角兽企业都来自科技招商项目。目前,苏州推出了“科创指数贷”等金融产品,聚焦研发关键环节、产品首购首用等领域,不断创新保险险种,多管齐下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研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