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 ——读《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

湖北日报 2025-04-20 08:34

□ 付欣菲

《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是华中科技大学柯岚教授的新作。这本以法律视角解读《红楼梦》的作品,深深吸引了作为“红迷”的我。

《红楼梦》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重又一重赏之不尽的社会画卷,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一体多面,而且往往都隐藏在作者笔触未尽之处,静静地等待读者去“寻宝”。

秦可卿之死,是很多人争论不休的话题,她为何而死?死前经历了什么?她的死是在影射什么?不一而足。猎奇的人嗅到里面桃色的讯号,给眼睛蒙上偏见的布条,认为那是“一个道德有严重瑕疵的女性的羞愤自缢”。但是,读完本书第二章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作者所说的“那是一个根本无法寻求正当法律救济的性犯罪被害人的理性反抗”背后的来龙去脉。从法学的视角出发,去考察当时的社会情状,才得以窥见秦可卿的考量与抉择,也窥见更多女性的无声抗争。

曹公对林黛玉无疑是偏爱的,然而颦儿的命运也有无奈之处。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黛玉悲剧的起点是她无可庇荫的身世,林家的情况是黛玉命运的关键一环。那么,林如海把黛玉送到贾府,为她的将来所做的打算,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林、贾两个家族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利益维系?曹公在《红楼梦》中没有明写,但是在本书中,柯教授从清代婚姻继承法制入手考察,给林如海的举动以一个合理的解释,萦绕在读者心头的遗憾得以稍稍缓解——起码在原著中,按照林如海的设想,黛玉有贾母爱护,终身大事有了着落,林家的财产也后继有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林如海已经为年幼的女儿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很多读者讨论《红楼梦》,往往都聚焦于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再不济也是贵族阶层或者着笔很多的奴婢,鲜有人会关注到鲍二家的——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所以,当作者把对她的研究单独作为一章,和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并列时,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凤姐在生日当天发现了贾琏和女仆私通,闹得满府风雨。“王熙凤生日这一天,是鲍二家的这个无辜的婢女短暂的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她没有还一句嘴,更不敢还手,没人知道她什么时候出去的,又是如何在众人的侧目而视中回到自己家里去的,又能怎样面对自己的丈夫……她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去死。”在清代法律中,女性贱民和奴仆在遭遇男主人性侵害之后,没有反抗的余地,“最好的办法不是服从,便是自尽”(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鲍二家的在《红楼梦》里匆匆现身,又匆匆退场,“她是清代众多被凌辱的女性贱民的化身”。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曹公有意无意地记录了下来,反映出她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作者注意到了,并以她专业的学术思维展开论证,为现代读者揭开背后的面纱,引起我们对于“水下冰山”的关注与同情,可谓真真正正的“见微知著”。

从本书各个主题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呈现了很多《红楼梦》至今还很少被研究者发现的角度和领域,通过她的论述,我可以看到曹公想要呈现的清朝社会的深刻而多元的面貌。第九章结尾中写道:“在乾隆朝礼教对女性的沉重压迫中,尤三姐的故事犹如划破黑夜的惊雷,余音缭绕直至于今,成了《红楼梦》中最悲壮的一曲情殇,”读罢,让我不由得联想到鲁迅先生曾写下的那句“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一时大为震撼,感慨万千。

是的,甄英莲“无依、易主、早夭”的命运及背后的拐卖犯罪,和司法黑暗、秦可卿的以死复仇、赵姨娘的愚昧诅咒、宝黛悲剧的根源、宝钗“金簪雪里埋”的落寞悲剧、仆妇的酸楚与屈从、王熙凤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探春挡不住的大厦倾颓、尤氏姐妹的沦落与殇逝、被鄙夷和驱逐的伶人,以及“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往往被痴迷于所谓“宏观叙事”的人所忽略。换言之,千百年来,也许只有少数人肯将目光投向女性的命运与悲欢。如果将中国奴隶时期和封建时期的历史比作连绵的森林,那么女性的声音似乎是寂静的,只是偶有一二声泣血啼鸣。而就在封建时代的末尾,一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恰如“于无声处听惊雷”,一石激起千层浪。雷霆划破天际,点燃黑暗,它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即将谢幕,预示着另一个时代正汹汹来临。

我初次阅读完这本书后,各种新旧想法在脑海中交织,风暴一样来去徘徊,即使逐字逐句细细读过,犹嫌不足,于是再度翻阅起来。这是一部法学、史学、文学交叉研究的上乘之作,值得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