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问”健康丨如何判断息肉是否会癌变?癌症筛查,这些细节不可忽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19 14:01

今年的4月15日到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超过450万。最常见的癌症为肺癌,其次依次为结直肠癌、甲状腺癌。由于早诊早治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与10年前相比,我国恶性肿瘤生存率总体提高约10个百分点。癌症的早期发现,得益于近年来体检的普及。

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体检报告上多了“息肉、结节”等字眼。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胃肠息肉更是高频出现。体内小结节,心有千千结。这些身体里的“不速之客”常常让人担忧和纠结,它们是癌症的前兆吗?需要手术切除吗?

什么样的甲状腺结节需要手术治疗?

我们平时体检,很多人会发现有许多微小的甲状腺结节,这些结节可能会发展成甲状腺癌,最常见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由于恶性程度低,发展慢,被称为“懒癌”。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看清甲状腺结节的形态、有无钙化,快速确定良性或者恶性。如果曾接触辐射,或是家族成员患有甲状腺癌,就需要每年做超声检查。那么,什么样的甲状腺结节需要手术治疗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张宗敏:一厘米以上的并且可疑恶性的话,可能得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如果考虑良性的话,并且一厘米以下的基本上就不用特别担心,良性的5厘米以上才考虑手术,恶性的一般一厘米以上才考虑手术,一个厘米以下的都不用担心。甲状腺结节一般来讲需要定期复查,半年到一年B超复查一次,如果说甲状腺微小半年增大两毫米,长得比较快不稳定,就需要手术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刘宝国:良性结节如果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了,比如压迫呼吸道、气管,造成呼吸困难了,这个前提下才进行手术。发现患者声音嘶哑了,局部有侵犯了,3毫米长到8毫米、1厘米了,这需要积极进行手术。

如何判断肺结节是否需要手术?

肺结节是癌症筛查的重点关注对象,别看它低调潜伏,恶性风险却比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都高。随着胸部CT、低剂量螺旋CT的出现,大量肺结节浮出水面。如何判断肺结节是否需要手术切除?

专家认为,通过胸部CT检查首次发现的肺结节,需要根据结节的大小、密度以及边缘是否清楚来决定临床是否需要干预:

纯实性结节就像“水煮蛋”,整个是实心的,恶性概率相对较低; 纯磨玻璃结节更像“鸡蛋清”,密度均匀,恶性概率也不高; 混合性结节类似“荷包蛋”,周围是半透明的“鸡蛋清”,中央是实性的,恶性的可能性最大,尤其是实性成分超过50%的结节,更为可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 支修益:6毫米以下的微结节,我们不做任何临床干预,就是年度进行复查就可以了。如果是一厘米以上,同时也有一些边缘和密度的改变,有毛刺、分叶,疑似早期肺癌,复查就缩短为三个月。在临床上常规的做法是,先抗炎两个星期,三个月以后再复查,不要见了肺结节就切。

息肉会变成癌吗?需要切掉吗?

体检报告上,“息肉”两个字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像胆囊息肉、胃肠息肉等,这些息肉会变成癌吗?需要切掉吗?

息肉就是长在黏膜表面的小疙瘩,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它可能是炎症引起的,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的,不需要立即处理。

比如胆囊息肉通常是良性的,每年复查超声观察变化即可,只有少数胆囊息肉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展成为癌症。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约有25%的女性会患此病,绝大多数是良性病变,极少数有癌变风险。

胃息肉比较常见的是增生性息肉,通常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者慢性胃炎相关。

肠道息肉主要发生在结直肠,癌变风险较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胡兵:结直肠癌90%都是结直肠息肉或者结直肠腺瘤变来的,而息肉到癌的话,这个时间很长,大概有10年。我们在腺瘤良性的时候就要发现它,然后进行处理,这样就不用得癌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医师 季鑫:我们一般建议女性50岁以上、男性45岁以上要定期做肠镜,如果说做了肠镜完全正常,那么可以5~10年做一次肠镜。如果做了肠镜发现有息肉,比方说息肉比较大或者息肉的个数比较多,那么我们就建议1~2年就要做一次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