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乐会”新春特别演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八批《世界记忆(国际)名录》,《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填补我省在此领域的空白。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音乐性能最好的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墓主是曾国一位名“乙”的国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海冰
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第八批《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这套举世闻名的音乐文物何以入选“世界记忆”,成为又一张亮丽的中国文化名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3755字铭文改写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距今约24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
“曾侯乙编钟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其以青铜器作为载体,以铭文和声音互证的方式,二者共存一体,构成了迄今所知公元前5世纪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有声文献。”曾参与曾侯乙墓发掘并长期从事考古研究的北京知名专家冯光生介绍,这份档案文献遗产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
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前,我国浩瀚的古文献中尚没有一部真正的音乐理论专著,曾侯乙编钟铭文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中国先秦宫廷乐律文献。这些铭文突破以前所有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范式,分布在钟体、钟架、挂件上的共3755字,不仅记载了曾国的乐律体系,还包括当时周、楚、晋、齐、申等国的律名,涉及长江、黄河流域的多个诸侯国,是一部先秦宫廷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
“曾侯乙编钟是数千年青铜乐钟经验和技术的总结,可谓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古代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冯光生表示,这部先秦官方乐律文献为中国出土金文中所仅见,所记录的28个律名,有三分之二在典籍中失传,大量失传的音乐知识和实践因其被发现得以重新认知,其专业性远远超出了传世文献的记载。
全套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钟架上,音色优美、层次丰富、音域宽广,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却比钢琴的出现早2100多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打破了我国古代只有“五声音阶”之说,让长期以来认为中国“七声音阶”系从希腊传入的论断不攻自破,从而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出土地,一场刁钻的“大考”
当年曾侯乙墓发掘中,为全面采集编钟信息,进一步认识、研究、传播,考古工地指挥部决定:举办一场曾侯乙编钟音乐会。
1978年8月1日,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在随州一个部队礼堂拉开帷幕。
这其实是一场刁钻的“大考”。“音乐专家们对演奏曲目精挑细选,包含了古今中外代表曲目。”冯光生回忆。
第一首,是人们最熟悉的《东方红》,响亮的钟声和清晰的旋律直入人心,引起强烈共鸣。随后,专家们成功演奏了古曲《楚商》、《国际歌》、美国电影插曲《一路平安》、中国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浏阳河》等。金声玉振,约2400年前的礼乐重器演奏现代音乐,一样优美动听。
曾侯乙编钟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
冯光生说,这得益于它们普遍具有“一钟双音”的声音特征。“敲击单个编钟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且两个音之间相差3度。”古时工匠能通过耳测听音,不断打磨钟坯内壁,调整厚薄,改变音高,追求音色,从而形成完美的乐音体系,这说明先秦时期已经具备高超的音乐水准和丰富的音乐内容。
这场音乐会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向全国、全世界传播,引起轰动。
从一出土,曾侯乙编钟就赢得了世界乐迷的喜爱。
“音乐万岁!” 帕瓦罗蒂动情应和
1979年9月,曾侯乙编钟进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一些海外华人有机会回到祖国,他们纷纷来到展厅一睹风采。
此时,国家文物局已着手组织复制编钟、复原编磬,至1983年初正式完成,并出国演奏。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每天都有上十场演出,人流络绎不绝。”冯光生回忆,早春时节,天气犹寒,但场外时常排着长队,最多的一天观众达到了1万人!
在音乐之城德国科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东方古老乐器的风采,音乐家、音乐爱好者都被编钟的魅力深深感染,非常热情。
在美国波士顿,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到排练现场探望演奏人员,兴奋地交流,聆听演奏。
在北京,著名意大利音乐家帕瓦罗蒂慕名而来。在演奏他的代表作《我的太阳》时,他情不自禁地应和旋律,感慨“音乐万岁!”
世界上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会喜欢、赞叹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47年来,人们更多地是从体量、数量、工艺、装饰、声音等角度赞美它。此次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从档案文献的角度聚焦这份珍贵遗产的内涵——复杂的音乐数理关系和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人类的智慧之光、精神之光。”冯光生感叹,“这部公元前5世纪的有声乐律经典,是跨民族、跨国界的遗产,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这是当今人类的共识。”
曾侯乙编钟一直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年,有近500万海内外观众来武汉一睹其芳容。
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近年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频频亮相大国外交舞台,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古老的编钟,仍在续写着今天的故事。
几代人的夙愿 近十年的求索
曾侯乙编钟“申报之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海冰
通讯员 艾海滨 赵文
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喜讯传来,我省申报单位相关负责人激动不已。
申报之路历时近十年,更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在国家档案局的指导下,由湖北省档案局组织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申报,并得到了湖北省档案馆、随州市档案馆、随州市博物馆等单位的鼎力支持。其中,随州市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是擂鼓墩古墓群的专职管理机构,建有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曾侯乙编钟的收藏与研究、保护、展示单位,负责曾侯乙编钟铭文的整理与学术研究,曾侯乙编钟一直陈列于此。
早在2016年10月,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在湖北省博物馆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考古学者济济一堂。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介绍,大家了解了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曾侯乙墓出土音乐文物及其反映的中国青铜时代音乐文化,充分探讨了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可能性,大会通过《东湖宣言》,一致认为,曾侯乙编钟加入世界记忆名录当之无愧。
201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时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就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提交建议案,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表示支持,由湖北省档案局具体实施。很快,在省政府、随州市政府积极支持下,申报之路正式开启。
2024年7月1日,联合国世界记忆项目名录分委会主席、荷兰国家图书馆典藏部主任扬·博斯带领8名评委及专家交流团来汉,参观省博物馆,聆听观看编钟乐舞表演。交流团成员均表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编钟价值重大、载体独特,通过音乐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申报书上还看到,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英国皇家音乐学院Gabriele Rossi Rognoni教授以独立个人身份,支持了申报工作。
“曾侯乙编钟出土47年以来,湖北相关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们,接力认知、研究、传播和复制编钟,这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结果。”省委副秘书长高建舟说,“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将持续保护和展示好编钟文物,传承和发扬编钟文化,并将打造一条‘编钟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让这张国际文化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一天“接待”两国元首
“孔子时代的音乐”
被六亿人聆听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龚雪
通讯员 鲁黎
“约2400年前的中国乐器,演奏钢琴曲《欢乐颂》如此动听,不可思议!”“若有机会来学习编钟演奏,就太好了!”4月15日,一批在武汉的留学生相约省博物馆欣赏“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乐会”,来自卢旺达、萨摩亚的留学生Mike Paul、马特Lino等人惊喜不已。
相比他们的幸运,更多外国友人是通过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仿制件的出访,领略到神奇的中国魅力。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6亿多人通过各种渠道领略了“孔子时代的音乐”及编钟乐舞的魅力。
编钟作为国之重器,古代一般在祭祀、典礼、宴飨等场合才会被奏响。如今,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仿制件频频亮相国际舞台,见证大国外交的高光时刻,在中埃建交60周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中俄建交75周年等重大场合被奏响。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负责人罗乐介绍,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演奏为核心组建的编钟乐团,自1987年成立至今,随外事活动出访了美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引发广泛关注。
湖北省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客厅”,先后接待了数十位国家元首、政要,观看编钟表演并亲自拿起钟槌敲响复制件,成为不少来访外国元首的“必修课”。2018年9月6日,该馆更是创下一天内接待两位外国元首的纪录,时任毛里塔尼亚总统、加蓬总统先后欣赏编钟表演。
“曾侯乙编钟不仅是珍贵音乐文献的载体,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辨。”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李幼平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单枚编钟‘一钟双音’,两音共存于一钟之上;整套编钟共65件,大小成编,和谐有序。其背后传递的是礼乐文化、中华文明‘美美与共’的理念。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应然,必将让更多人听到‘和合之音’、了解东方智慧。”
隐藏款铭文的秘密
2400年前就自带“国际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龚雪
“早在约2400年前,曾侯乙编钟面世之初即自带‘国际性’,体现了各诸侯国间密切的交流交融。”4月16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自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编钟持续开展研究,涉及音乐、古文字、天文等诸多领域,相关研究不断刷新学界的认知。
方勤介绍,曾侯乙编钟铭文不仅记载了曾国的乐律体系,还记录了周、楚、晋、齐、申等国的律名。“这些铭文涉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多个诸侯国,见证了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表明曾国应是当时南北文化交流的高地。”
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下层正中位置悬挂的一件镈钟,不能发声,做工与其他钟也不同。方勤解释,这件钟不是用来敲击的,是楚王熊章为报答曾国营救其父楚昭王,赠予曾侯乙的。
曾侯乙墓种类丰富的音乐文物,出土时基本保持下葬的状态,排列有序,真实地再现了曾侯乙生前八音迭奏的盛大场景。其中,编钟、编磬常搭配使用,被称为金声玉振。方勤通过对不太被关注的“隐藏款铭文”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曾侯乙编钟的铭文标识了来自中原王朝的十二律体系,曾侯乙编磬的铭文则标识了楚国的十二律体系,且二者存在着相互借鉴。他说:“曾、楚两国相互融合,共同书写了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时代的辉煌,谱写了荆楚文化的重要篇章。”
“交流不只在今中国区域,出土文物表明当时的交流范围更广。”方勤举例介绍,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蜻蜓眼式料珠,推测为西方舶来品。
约2400年后,随着“孔子时代的音乐”“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千年回响——中国音乐文物展”等多个大展亮相美国华盛顿、旧金山及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地,“曾楚故事”成为讲述荆楚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曾侯乙编钟距今约2400年,出土47年
全套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
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仅次于现代钢琴
所记录的28个律名,有三分之二此前失传
铭文共3755字
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
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其以青铜器作为载体,以铭文和声音互证的方式,二者共存一体,构成了迄今所知公元前五世纪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有声文献。
这份档案文献遗产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