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年倍增,咸宁文旅转型在路上丨封面策划②

支点财经 2025-04-17 10:52

通山县九宫山滑雪场(资料图片)

从天生丽质到区域联动、全域共赢,咸宁文旅不需要“噱头”。

你见过什么样的咸宁?

十里金桂香,处处涌沸波,楠竹深似海,清凉九宫山,抑或是赤壁古战场的惊鸿一瞥?

坐享18000多处泉眼的滋润,咸宁是被上天眷顾的宝藏之地。它美在奇特,优在生态,得天独厚。

听老一辈的武汉人说,夏季避暑,冬季泡汤,自驾咸宁说走就走。“一晃20多年过去,眼看着咸宁没有出圈的意思,我们去的次数也少了。”

近些年,武汉主城周边黄陂、汉川、京山等地新兴旅游项目不断卷出天际,作为武汉后花园的咸宁“戏份”有所削弱。这既有大众审美疲劳的主观因素,也与当地文旅资源缺乏深度整合有关。天生丽质的咸宁如何出牌?

赤壁古战场“绝地反击”

来赤壁,借东风。这是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今年的新“卖点”。

作为咸宁唯一的5A级景区,赤壁古战场知名度之大,甚至大于咸宁本身。历史遗存丰富,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三国文化体验基地。

足够厚重,却不出彩。多方为赤壁叹惜。

“景区很大,千年银杏和摩崖石刻还有点看头,但可玩的项目很少,小吃也不多,浅逛一下就走了。”去年6月曾到此一游的武汉客人李明磊如是评价。

赤壁市文旅局副局长李和清对支点财经记者表示,文化景区既要保留原汁原味,又要适应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众口难调。“做多了容易改变本质,做少了又不好玩,大家转一圈就走了,留不住人,二次销售更谈不上。”

据了解,赤壁古战场景区原来主要是一家民营企业在运营,受疫情影响做不下去了。今年以来,针对景区消费场景不足、旅游业态不丰富、三国大道路面老化等问题,接盘的赤壁市文旅集团投资3.7亿元全面提档升级。

景区相关负责人向支点财经记者透露,此次引进了著名文旅策划专家王晓峰团队,设计运营三国特色消费街区,该团队正是“淄博烧烤”火爆出圈的幕后操盘者。还引进杭州亚运会导演罗可歌团队,打造一台大型夜游演艺节目《2025来赤壁·借东风》。

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赤壁市文旅局供图)

一街沉浸、一台演绎、一路铺陈。不惜重金、下大力气,绝地反击。

咸宁文旅的另一大“招牌”——温泉度假的生意同样“面露难色”。

五六年前,单位要是组织团建活动,大家总喊着去泡汤。寒气袭人的季节,许你一池飘然若仙。而现在更流行走乡村振兴的路子,踏青赏花、围炉煮茶……新花样新消费层出不穷,老项目老设施难免显得落伍。

相比2014年前后的高光时刻,几家知名的温泉景区游客接待量减半。如今,寻求提质升级、拓展项目的“老牌”温泉酒店,全新打造中的养心谷等综合体项目,都已圈定新的市场定位与消费需求。

区域联动有望留住游客

咸宁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资源共享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冬季将热门的温泉、滑雪、民宿项目串联成精品线路,互送客源,共塑品牌。

景区“串联”的玩法,赤壁探索已在路上。

比如,在古战场、羊楼洞古镇和龙佑温泉,感受“万里寻茶道,赤壁借东风”的双重历史底蕴。

羊楼洞古镇是湖北老青茶发源地和欧亚万里茶道源头,素有“中国砖茶之乡”的美誉。古街青石铺设,曲折逶迤。新泰茶厂、阜昌茶庄、厘金局等历史遗存修旧如旧,与现代的茶店茶商、油纸伞非遗小店、旅拍店相得益彰,再现往昔盛景。

前述游客李明磊说:“没想到羊楼洞2公里的老街,比古战场还热闹。就是节假日车位紧张。”

支点财经记者了解到,古战场、羊楼洞、龙佑温泉度假区是赤壁文旅的精华,目前均为赤壁市文旅集团旗下资源。各点位之间不仅整合成线,还与咸宁其他县区以及周边的洪湖、湖南临湘等城市合作,设计联动产品,打造鄂东南特色旅游小区域。

羊楼洞古镇景区(赤壁市文旅局供图)

告别单打独斗,探索区域合作。今年初,赤壁市通过招商引资,与湖北鼎途文旅文化有限公司签约,共推全域旅游运营。这家公司成功打造了恩施的康养天堂“花硒谷”项目。

“他们引流能力特别强,自有7000多户固定的康养业主,又跟上千家旅行社对接合作,是一种闭环式的运作。”李和清还向支点财经记者透露,“合同中签有对赌协议,第一年承诺带来50万人客流,最终可达200万人。”

鼎途文旅还有实打实的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用来做配套和支撑服务。“比如把赤壁国际会展中心改造为品牌酒店,不仅能承接嘉鱼过来的客人,同时盘活了我们的国有闲置资产。”

近两年,从古老诗经里走出的嘉鱼县,文旅大有“破圈”之势,新建恋江湖不夜城、阿拉丁欢乐城等超大型地标项目。后者距离赤壁古战场仅12分钟车程。不久阿拉丁整体开园后,赤壁嘉鱼两地势必相互引流,原本走马观花的游客势必成为“驻游”旅客,极大拉动两地旅游收入的提升。

赤壁全域焕新,嘉鱼款款而来,通山九宫山夏避暑冬滑雪,咸安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乡村旅游资源丰厚的崇阳县,凭借罕见的十万亩野樱花群落,走出一条有颜值、有产值的的乡村振兴路。

2024年咸宁接待游客2556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186亿元。今年文旅产业已明确为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有40余个项目同步谋划,计划三年实现产业倍增。温泉养心谷、汀泗桥红色文化旅游区、梓有集农文旅融合、通山县隐水文旅综合体等项目持续推进。

重投资,慢回报,倍感压力。从天生丽质到全域共赢,咸宁不需要“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