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廖逢倩 通讯员 黄琦 夏克郁)4月15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的2025年湖北“支点建设”系列研讨会第二场:“打造生态支点 加快建设美丽湖北样板”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社会科学院、长江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院等业界学界专家学者齐聚东湖之畔,为生态支点和美丽湖北建设谋良策、绘蓝图。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徐艳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黄学龙主持。
徐艳国强调,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要学习好、贯彻好、研究好、宣传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探求美丽湖北的核心问题和解决思路,从“净水北送”使命中理解生态支点建设的战略安全意义,从新发展理念出发审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遵循“两山”理念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山水乡愁的维度思考生态支点建设的时代价值。徐艳国对下步该院生态支点研究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加强协同研究,以该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共筑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研究的创新矩阵;二是加强基层调研,结合该院春季社科大调研,把论文写在生态支点建设第一线;三是推动联合调研,围绕生态支点建设与省内外智库和高校合作开展调研,加强研究成果共享;四是强化多维论证,开展跨学科融合研究,拓展理论研究视角;五是突出问题导向,研究真问题,为湖北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难题精准献策,为生态支点建设提出高质量对策建议。
徐艳国发言
专题研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承梁,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国川,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所总工程师汤显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生态文明改革智库办公室主任邓宏兵,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院副总工程师彭颖,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研究员彭智敏,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汤鹏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谢琼,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吴晗晗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内的相关议题发表见解,为生态支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九位专家分别作主题发言
黄承梁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生态支点的根本遵循,要遵循“两山”理论科学论断,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锚定“双碳”目标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彭国川表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共同体是生态危机转向治理革新的必然选择。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共同体建设,需要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推进生态共建共保,健全流域协同治理制度架构,夯实法治与制度保障根基,构建绿色协同发展新格局。
汤显强表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丹江口水源地保护意义重大。要着力保障水质安全,守好一库“净水”;坚持水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保障净水“永续”北送;激发市场活力和群众动力,提升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净水“增值”。
邓宏兵表示,湖北打造生态支点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从源头性问题抓起,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江汉平原等典型和关键地带的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实现突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彭颖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湖北建设的重要抓手,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综合指数评价和典型地区比较,建议提升大气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常态化评估机制。
彭智敏表示,从水资源配置不均衡、河湖生态系统退化,水污染防治任务较重的省情来看,通过获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税的资金支持、设立国家级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基金、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守住湖北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底线。
汤鹏飞表示,湖北建设生态支点应展现大省之稳、大省之进、大省之为,着力夯实生态系统稳定底盘、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打造全国绿色生产力高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贡献湖北智慧。
谢琼表示,湖北应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以系统思维统筹乡村生态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以“规划引领—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四轮驱动,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发展提供湖北方案。
吴晗晗表示,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良好的水资源是关键要素,湖北要聚焦优化治理路径、构建创新生态、强化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制度保障等关键点,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质效。
会议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长江所和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全院师生、院外专家、媒体代表共百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