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观舆 | 人民调解是舆情工作的重要支点

2025-04-15 16:52

东湖观舆1119.png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首席舆情分析师 颜 陈

春序正中,百花竞放。3月26日,“荆楚政法基层行”第三期主题采访宣传活动正式启动。笔者应邀随央省主流媒体,深入综治中心、社区、乡村等一线现场,对典型案例当事人、一线工作者等进行采访,观察和了解各地各部门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的湖北新做法、新成效。

人民调解中的“人民”二字,充分体现了人民调解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在襄阳,我追问“三联三清”调停20厘米纠纷,反复抚摸“红色屋场”砌回7次倒塌的院墙;往鄂州,我倾听“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扎根乡村的90后调解员余巧以一巧带动数百巧,共同织就和谐乡村的幸福图景;至随州,欣见二十载“逢四说事” 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赴荆州,喜闻“商会+调解”机制 “1+N”专班织密多元解纷平安网……一路走来一路问,我切身感受着“一站式”解纷新模式,深刻体会到综治中心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舆情工作有一重要理念:宁愿活血化瘀,不要追悔莫及,强调对舆情隐患的提前排查与化解。人民调解组织分布广泛、贴近群众、启用方便。无论是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还是涉及民生的小矛盾,人民调解组织都能第一时间察觉。正所谓,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效果在好。当一个个调解员化身“社会医生”,运用“望闻问切”工作法,通过家常式沟通发现矛盾病灶,用法治药方调和利益冲突,最终有效避免了舆情处置的“开胸手术”代价。在风险社会语境下,人民调解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将“枫桥经验”转化为数字时代的治理效能,使调解工作摆脱“和稀泥”的困境,转向精细化治理。

业内经验之谈:研判上升三级,处置下沉一线。说的是舆情工作站位要高、处置要实。人民调解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党的政策方针展开工作,同时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公正之心,注重实践实操。二者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目标在实践维度和感知维度的双重体现。从湘鄂边界“一张桌子解民忧”的跨省协同,再到现场见证土地腾退纠纷高效破局……在社会治理多元化格局中,人民调解机制犹如连接各方的关键纽带,将各方力量整合,共同应对社会矛盾纠纷,有效防范舆情事件,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古语云:定分重在止争,定分不易、止争尤难。难在哪里?难在情法理的冲突。本次调研,鄂州市的余巧以及巧巧工作室志愿服务中心,凭借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已成为鄂州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一块招牌。媒体评价,他们这股巧劲就巧在深入群众,成为群众的一部分,通过为群众真心诚意办事,赢得了群众的心。这种“先共情再共识,先交心再交流”的转化逻辑,与舆情处置中的情感引导异曲同工,不仅维护着社会微观层面的和谐稳定,而且通过调解过程中的普法宣传,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要而言之,“余巧工作法”实际上在重构社会关系的“情感代码”,这种柔性治理恰是化解网络戾气的解毒剂。

人民调解工作调解的是矛盾纠纷,理顺的是民心民意,密切的是党群关系,巩固的是党的执政根基。众所周知,线下无事故,线上无故事。无论是南漳县创新推出的“红色屋场”解纷工作法,还是随州的“逢事说事、逢四解事、重在解事”创新工作机制,这种深入基层一线的处置方式,能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减少因矛盾积累导致的舆情风险,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社会和个人纠纷解决的资源和成本。当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妥善解决,民众满意度提升,自然不会引发负面舆情。而且,人民调解组织在基层的积极作为,能及时收集社情民意,为上级部门研判舆情提供一手资料,共商共议、共调共解基层矛盾纠纷。

人民调解与舆情工作的协同,本质上是多元协同治理的实践进路,是“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显现。当调解员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山林厂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时,他们不仅在修复断裂的社会关系,编织防范舆情风险的安全网,更是在传承“以和为贵”的东方治理智慧。这种将东方智慧与现代治理相结合的实践,真正做到了调解过程让人民参与、成效让人民评判、成果让人民共享,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可谓书写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必将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发挥更大作用。

专题:东湖观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