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邱玲鹏 肖慧婷
“当时骨折的腿现在已经完全恢复了,多亏了调解员帮我拿到了工伤赔偿,不然治疗康复的费用真不知道怎么办!”4月10日,外卖小哥方明(化名)向“荆楚政法基层行”采访团提起自己的近况时感慨道。方明提到的赔偿金,正是潜江市多元化解劳动纠纷、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潜江市高标准推动市级综治中心建设,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构建起“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和便民服务平台,特别是在呵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对群众来说,遇到劳动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债务纠纷等等,都可以到综治中心“找个说法”、得到化解。
外卖小哥车祸骨折索赔难,多方联调解困局
2019年5月,方明在送餐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导致腿部骨折,事故另一方负全责,方明随后被认定为工伤。但方明所在的公司认为双方签订的合同为劳务合同,实际是承揽关系,不认同工伤认定结论,且认为方明提出的赔付金额过高,迟迟不愿支付。
由于一直得不到相应赔付,方明便向仲裁机构提交仲裁申请。在办案人员的指引下,双方同意先行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为快速和有效处理争议案件,维护双方合法权益,潜江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人社局、总工会、法院行政庭相关人员多次进行联合调解。
采访团在潜江市综治中心采访。记者 周光洁 摄
“我们采用‘背对背’的调解方式,从‘情、理、法’结合的角度,劝导双方在赔偿金额的争议上各退一步,并通过实际证据为企业分析双方劳动关系存在的事实可能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周建华介绍。
最后,企业在调解员的普法引导下,认同了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一次性支付赔偿金15万元,避免矛盾进一步恶化。
“经过工作人员上门讲解,我们对劳动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现在公司已经为200多名专职外卖骑手购买了五险以及雇主责任险,这也有利于我们企业稳定经营、降低赔偿成本。”该人力资源公司人事经理接受采访时说。
女骑手上岗首日遇“狗劫”,柔性调解化争议
“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让新就业形态有序健康发展,这是政府部门关注的工作重点之一。”潜江市人社局法规科科长邓文青介绍。
随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的大幅增加,矛盾纠纷的具体状况也有了新变化。2023年10月,外卖女骑手王文(化名)送餐时被街边突然窜出追逐撕咬的流浪狗惊扰,失去平衡摔倒致右腿受伤。
然而,这天是王文开始送外卖的第一天,还是兼职上班。
“兼职这样的灵活用工方式使劳动者社保难以在一个公司缴纳,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自行承担责任,有的企业会因此认为自己的权益没得到维护,对工伤赔偿有异议。”邓文青说,很多企业并非不愿意为员工缴纳保险,但兼职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时间不固定、劳动关系多重等特性确实为购置保险带来了困难。
采访团在潜江市综治中心采访。记者 周光洁 摄
潜江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及时介入调解,站在双方的角度表达理解,拉近距离,缓和对立情绪。最终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工伤赔偿协议。
为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心关爱,潜江市多部门联合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活动,对新就业形态行业企业开展上门普法,指导企业合规用工,减少劳动争议。同时,积极帮助新业态企业组建工会,推动新业态劳动者纳入工会,搭建零工驿站(爱心驿站),满足户外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求职、休息、娱乐、免费上网等多元化需求。
六旬民工杀鱼伤手指,政策解读护权益
潜江龙虾,红遍天下。潜江市被誉为“中国小龙虾之乡”,每年春夏季,火热的虾香飘满全城,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然而,火爆的“大虾”也引出了一些“烫手”的新型矛盾:农闲时候,当地一些农民选择前往餐馆、水产厂等地从事剪虾子、杀鱼等食品加工工作,容易发生因刀具操作失误而导致的受伤事件。
2024年初,年近六旬的张某在杀鱼时小拇指不慎受伤,随后向水产公司申请工伤赔偿。该公司用工规范,主动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但张某属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按规定无法参保。
采访团在潜江市综治中心。记者 周光洁 摄
最高人民法院曾明确指出:用人单位聘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在此案中,张某符合进城务工农民工身份,因此水产公司应该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该公司在了解政策后,明确同意支付赔偿,但是希望我们帮助协商,了解劳动者是否愿意降低赔偿标准。”邓文青说。调委会随后会向张某做工作,最后顺利达成了调解协议,张某获得赔偿7万余元。
设立龙虾产业矛盾调委会,绘就虾城好“枫”景
近年来,潜江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综治中心吸纳退休法官、律师、专家学者等专业调解资源,建立430余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先后设立了劳动人事、土地、教育、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等20家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3个派驻调解室,让全市人民调解组织“从有到全”,将调解触角延伸到全市各个角落。
同时,通过设立小龙虾产业矛盾纠纷调委会、江汉油田纠纷调委会,打造“产业调解”“企地联调”新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采访团在潜江市综治中心。记者 周光洁 摄
目前,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群众”原则,潜江市23个区镇街道独立或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了综治中心,整合平安建设办、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力量,构建“一站式受理、多部门联动、全链条闭环”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体;各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综治站,搭建“村(居)两委+驻村民警+网格员+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的平安建设队伍,有效提升解决矛盾纠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