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闯荡”油田 “解锁”长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密码

2025-04-11 17:21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李胜杰

都说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什么地方?

作为一所以“石油”为特色之一的综合性高校,长江大学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精准对接,破解难题,架起了一条从科研成果到油田的快速路。

传承——成果转化的一把金钥匙

“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似乎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难题,但对于长江大学深耕石油行业几十年的诸多团队而言,这似乎又不是一个问题,这种自信源自何处?

“传承让我们在井下工具检测领域声名远播。”近年以780万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江大学周元华副教授自信地说道。易先中教授、许福东教授……几十年来,学校一大批学者坚持以用为导向,在井下工具及其检测领域深耕细作,从1991年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到连续斩获挑战杯特等奖,醒目的成绩让众多油田企业向他们抛来橄榄枝。

2018年,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计划建设井下工具检测中心,但迟迟没有敲定最终方案。在公司领导赴长江大学的一次调研中,周元华团队关于井下工具绿色节能检测方案的汇报,让公司负责人眼前一亮,当场拍板与长江大学签订合同。

自此,团队开始为公司井下动力钻具、提速工具等提供性能和寿命检测整体服务方案。合作期间,渤海钻探井下工具检测服务迅速在业界赢得好评,业务量实现猛增,相关服务不仅辐射天津周边石油企业,也被广泛应用到中国石油旗下众多油田。

赢得声誉就是打开了市场。位于江苏盐城市的新永佳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慕名而来的企业。该公司不仅在前期向团队购买了螺杆钻具性能测试软件,还计划投资500万元建立江苏省级螺杆钻具实验平台,也打算继续与周元华团队合作。

“在市场中赢得声誉,还在于我们积极结合新技术,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勇于科研攻关。”周元华说道。在长江大学,类似于周元华这样,聚焦某个领域传承多年的团队还有很多,他们手握成果转化金钥匙,持续服务于石油行业。2024年,学校仅技术转让服务,总金额就突破4.61亿元。

出击——打出成果转化“组合拳”

“酒香仍怕巷子深。”随着人才的更新迭代、学科的调整布局,如何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校门,学校选择主动出击。

“信息不对称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郝勇直言不讳。“教师们找不到企业的痛点、难点,企业的困难不知道找谁帮忙解决。”怎么办?长江大学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2019年,学校与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共建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心。自那时起,该校电信学院罗明璋教授每年都会承担起一项百万级别项目。在他看来,共建“创新联合体”“研究中心”这种组团出海方式,既体现了学校综合性大学优势,也是学校有组织科研的具体体现。

学校每位校领导都曾带着专家教授亲自跑油田、跑企业,谈合作,拉近企业生产与教师科研的距离,既帮助教师找到科研新方向,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困难。

罗明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超深井随钻测控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组团出海”,团队为渤海钻探、川庆钻探、中油测井等多家公司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在解决企业痛点、难点的同时,团队与企业合作的科研成果还获得了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合作邀约也如同潮水般涌来。

学校打出的第二拳则是派驻专家教授到企业和地方挂职或担任特聘专家。在学校与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开展的一次座谈会上,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平说,“专家的工资和待遇由学校兑现,如何发挥他们服务企业的潜力,企业说了算。”

学校与中油测井的合作堪称典范。双方不仅共建了创新联合体,学校还选派了测井领域专家邓瑞教授在该公司挂职,其在发挥“专家”作用的同时,更成了紧扣企校合作的“连接环”。

地方和企业提出需求,学校通过筛选,实现精准派驻、精准对接。目前学校派驻到政府部门或者企业的挂职人员已达40多人。“我们非常鼓励老师们到地方、到企业去挂职。”长江大学校长刘勇胜说。

挂职助推产业发展的显著成效在企业口口相传。众多企业和地方政府主动找上门,邀请学校教师到单位挂职或担任特聘专家。学校张菲菲教授就是被油田企业主动邀请的专家。2022年,学校领导带队赴渤海钻探谈合作,在听完张菲菲关于油气钻井核心工程软件和钻井智能化算法的成果汇报后,其被油田企业领导“一眼相中”。

原来,之前绝大多数油田企业所采用的工程办公软件都来自一家美国企业,其核心技术对外高度依赖,是典型的“卡脖子”技术,看外国人脸色不说,国外软件还存在“水土不服”,针对国内复杂的地质构造,该软件诸多特殊算法和功能需求都无法实现。

“巷子中的酒香”就这样在座谈中被发现。今年已是张菲菲在渤海钻探担任特聘专家的第三个年头,其团队所开发的成品工程办公软件或核心算法,不仅在渤海钻探得到广泛应用,实际已推广到三大石油公司多家企业,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从钻井工具到测井工具、从智能钻井到智慧油田……长江大学实现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全产业链、全链条式科技服务支持。学校分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江厚顺自豪地说,“石油行业的许多痛点、难点总能在长江大学找到答案。”

启新——科研与行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到底有没有市场?转化中,教师的知识产权权益如何保障?“扶上马送一程”,让手握科技成果的教师,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学校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和推动的工作之一。

乘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的东风,学校积极建立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制定积极的激励政策,另一方面,又广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培训,增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与能力,着力破解教师“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难题。

“正在建设的学校概念验证中心,将帮助教师跨越‘死亡之谷’,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步。”学校目前有专职职业技术经理人39人,兼职14人,他们为教师成果转化牵线搭桥,并提供流程指导。近年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不断攀升,连续五年获评“全国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百强”,去年还中标某央企单项近亿元科技服务大单。

前不久,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获批共建“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与三大石油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该校为具体运营主体建立的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荆州分中心投入运行,这都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插上了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