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黄青青、刘玉华)在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内,游客们正通过互动问答墙参与生态法治知识竞答:"我国刑法规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包括哪些?"这种寓教于乐的普法形式,成为五峰创新生态法治教育的一个生动注脚。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五峰依托2369平方公里生态腹地,孕育着3300余种珍稀植物和680余种野生动物。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当地以武陵山野生动植物标本馆为核心,打造省级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通过生物安全知识长廊、应知应会展板等载体,将法治教育融入实景体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生动的生态法治教育。"生态讲解员胡海燕介绍,该基地年均接待访客超2万人次。
普法创新不止于此。五峰司法局突破传统宣传模式,组建"茶乡普法轻骑兵",将《法护生态五峰》法治节目巡演送入基层。2024年"守护自然 后河有声"自然讲解员大赛吸引41名参赛者,通过讲述七叶一枝花等珍稀物种保护故事,推动生态法治意识深入人心。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法治IP"五小法""五小治",更以红花玉兰等本土元素为载体,让普法宣传更具亲和力。
在执法层面,多部门联动机制成效显著。2024年春季开展的"护鸟行动"中,联合执法组突击检查2个乡镇11家经营场所,未发现野生动植物违法线索。全县已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法庭+巡回审判点+司法保护基地"立体化工作体系,办理的"碳汇补偿"生态修复案和《司法保护令》等创新实践,为生态司法提供鲜活样本。
通过"生态司法+林药蜂产业"等机制创新,五峰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目前全县建成7个生态法治教育阵地,整合"生态护林员""法律明白人"等基层力量超千人,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法治网络。随着林药蜂、茶文旅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五峰的"两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