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舌尖上”的两岸故事 台湾博主武汉寻找味蕾共鸣

湖北日报 2025-04-02 07:28

编者按

近年来,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来到武汉,被这里的江湖气魄和市井烟火深深吸引——武汉人直爽热忱、敢拼敢闯,更以“懂吃、会吃”闻名。台胞们不仅爱上了武汉的“过早”文化和夜市喧嚣,更将台湾风味带入本地生活,两岸同胞在味蕾的共鸣中越走越亲。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几位在武汉扎根的台湾美食博主与创业者。从武昌鱼到卤肉饭,从江汉路的美食街到台北风味的夜市,他们的故事里,既有武汉的包容,也有台湾的巧思,更有两岸因热爱而融合的生动图景。

武汉的江湖侠气教会我不服输

位于江汉路的“田籽茶事”店内,刘子维正在向顾客推介最新研发的产品。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通讯员 张文婧

3月16日下午4点,武汉市江汉路“田籽茶事”店内,店主刘子维正在专注研发奶茶新品。他将熬煮好的龙眼蜂蜜倒入木薯粉中搅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逐渐成形。随后,他将牛奶倒入绿茶中,乳白色与新绿交融,形成大理石纹路般的渐变,令人倍感治愈。

这样的宁静午后,刘子维常常能一口气创作出3到4个新品,并将研发过程拍摄成短视频,发布在抖音账号上。他的视频总是以“我是从台湾来武汉的阿维”开头,近5年来已更新了480余条,吸引超过800万人次观看。

第一次来到江汉路的时候,刘子维有种回到台北西门町的恍惚感。“武汉有那么多爱吃爱喝的朋友,如果坚持做好品质的奶茶,一定会得到认可。”2019年底,刘子维在江汉路创办“田籽茶事”,专注于手作奶茶。

作为一名台湾人,他对奶茶有着深厚的情感与执念,每天坚持亲自揉制“珍珠”3个多小时。在他看来,奶茶不仅是一杯饮品,更传递着台湾餐饮文化与品质。他希望让武汉的顾客品尝到地道的台湾风味。

追求匠心并非易事。刘子维使用的木薯粉需要先订购并邮寄到广州,再转运到武汉。由于木薯粉开封后容易氧化,影响口感,他必须精准评估每一阶段的需求,确保既不浪费,也不短缺。

开业不久,“田籽茶事”便遭遇了疫情和江汉路改造升级的双重挑战。经营受挫后,刘子维用镜头记录了自己的创业日常,从店铺装修到新品研发,从独自忙碌到与顾客互动,这些点滴分享在抖音上,意外引发了上万网友的关注。

武汉网友的暖心留言让他倍感鼓舞。有人建议他拓展外卖渠道,有人向他推荐繁华路段的店面,更多人则表达了对他的支持:“你的奶茶真的很好喝,我每次路过都会买一杯!”“江汉路改造后更热闹,你要撑住啊!”这些温暖的互动,让刘子维感受到武汉人的热情。

刘子维坚持分享自己的创业视频:“台湾小伙常吃的江汉路美食”“做餐饮,颜值和口味哪个重要”“放弃的理由很多,但坚持的理由只有一个”……这些小视频扩大了品牌知晓度,也帮助刘子维度过了创业的艰难时刻。

如今,“田籽茶事”的分店已开到武昌、光谷地区,刘子维的抖音粉丝也接近4万,他更是一刻不敢松懈,常常忙到凌晨三四点才休息,上午10点起床后便监测各大外卖平台的数据,下午到店手揉“珍珠”,晚上回家思考新品。

“我们的客户比较稳定,90%都来自线上引流,很多人都发展成老粉,而且30岁以上的女粉占比30%,大概因为我们使用高品质牛奶和手工珍珠,追求健康品质。”刘子维笑着说。

近两年的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刘子维仍在坚守初心。回台湾时他发现,台湾的餐饮店多是经营了多年的老店,而武汉的店铺往往一年就会更换好几轮,而且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店,还是商场里的连锁品牌,都在“卷价格、卷服务”。

每当刘子维在视频中寻求建议时,评论里总会有网友发来自己积攒的“小帽子”发夹的照片——这些发夹是他曾经随奶茶附赠的小礼物。有的网友发夹堆满了一抽屉,有的则夹满了一整面墙。这些温暖的细节,让他感受到与顾客之间的情感联结。

“每一杯奶茶,每一个‘小帽子’,都是我和顾客之间的温暖记忆。”刘子维说。

“辣台妹” 吃出“快乐密码”

曾馨卉在武汉品尝各色美食。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通讯员 张文婧

3月15日上午9点多,武汉市江汉区常青三路,美食博主“曾曾辣台妹”面前的白瓷碗正蒸腾着热气。摄影师镜头推近,红亮的牛骨汤底裹着雪白米粉,颤巍巍的牛肉片与金黄的酸豆角在特写镜头下泛起油光。

她放下竹筷,用台味十足的腔调对着镜头摆手,“朋友啊,让我认真品口汤。”瓷勺与碗沿清脆的碰撞声中,这位学美食出身的博主开启专业模式:“牛大骨和老母鸡吊的汤底骗不了人,八角香气在第3秒才漫上来,这就是我昨天梦中的味道!”

到武汉4年多,来自台北的曾馨卉已跑遍三镇,对武汉美食有着独到见解。“老城区更有年代感,这里的巷弄中会隐藏很多独特的美食。看着阿姨们在有历史感的店里掸面、下料、现炒码子,这样的食物吃起来才有灵魂。”

台湾人对美食有着独特的情感联结。台湾电影《饮食男女》就曾通过食物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情感与传承的故事。在曾馨卉看来,这种对美食的敏感和热爱,是跨越地域的共通情感。

她说:“武汉人同样对美食充满热情,甚至可以说,‘吃’是这片土地上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初次相识时,大家总是热衷于分享美食,这种分享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地域的温暖。”

过早时遇到的大叔,会力荐自己“压箱底”的卤菜,拍着胸脯保证“这可是我吃了30年的老味道”;有的朋友,坚持认为自己家门口的热干面最赞,拉着曾馨卉的手说:“别的地方都比不上,你尝一口就知道了!”曾馨卉笑着说:“‘你一定要尝尝!’他们总是这样拉着我,那种热情像极了家里长辈招呼你多吃点的样子,真的非常感染我。”

对于许多学美食的人来说,碳水食物往往是“避之不及”的存在,担心热量过高或不够“精致”。然而,在武汉这座以碳水美食闻名的城市,曾馨卉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科学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曾馨卉坦言,在武汉,这种快乐似乎被放大。“吃得越多,快乐就越强烈。”曾馨卉说,武汉不仅是一座碳水之城,更是一座多巴胺之城,每一顿早餐、每一碗面,都是这座城市送给她的“快乐密码”。

自2022年开始做自媒体美食博主以来,曾馨卉以武汉为原点,足迹覆盖到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等地,走进了超500家美食小店,发布了300余个作品。如今,她的抖音账号吸引了约30万粉丝,小红书也有8万粉丝关注,来自台湾的粉丝占比10%。

从鸡冠饺到糊汤粉,从糯米鸡到热干面,她不仅品尝美食,更全身心融入本地文化。“在武汉过早,就是要让五根手指头都勾满美食,高矮板凳一坐,开吃!”“当你会点这些美食,恭喜你,已经和我一起晋升‘武汉老嫂子’啦!”翻看她的多部作品,这位“台味小妹”俨然一位地道的武汉姑娘。

今年春节期间,曾馨卉回到台北,录制了几期台湾夜市的视频,引发大陆粉丝的热烈反响,留言量迅速涨至上万条。她发现,台湾夜市的美食文化对大陆观众同样充满吸引力。“台湾夜市也是两岸文化交融的缩影。未来,我希望能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味道背后的故事,让两岸同胞通过美食找到更多同根同源的情感联结。”

春节与台湾亲友共聚时,曾馨卉的爸爸拿着手机分享她参与央视录制的节目,全家人都很开心。家族合照的时候,她为每一个说出祝福语的家人,送上一张来武汉的机票。“2025年,来武汉找我吃吃喝喝吧!”

一口盐酥鸡牵起两岸烟火气

位于江汉区北湖正街的“台客盐酥鸡”店内,潘佳辉正在专心制作炸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通讯员 张文婧

4月1日中午12点,江汉区北湖正街,“台客盐酥鸡”的油锅准时沸腾,金黄的鸡块在琥珀色的油浪中起舞,九层塔的清香混着椒盐的辛香从门缝里钻出来。

这是台湾师傅潘佳辉在汉创业的第13个年头。他对武汉的热爱,浓缩在店门口“爱吃的人都是好人”的硕大标语中。

“武汉人性情直爽,台湾人细腻精致,这种反差特别吸引我。”潘佳辉表示,武汉是九省通衢,台湾也是美食熔炉,两地都包容着天南地北的美味,相似的烟火气,让他倍感亲切。

正是这份对美食的热爱,让潘佳辉在2012年毅然带着甜品技术来到武汉,想寻找能懂台湾味道的知音。初闯武汉,西点师出身的他却遭遇“甜蜜的挫折”。

在大洋百货的甜品店里,他按照原有标准加糖,顾客的反馈让他记忆犹新:“武汉朋友尝了一口就说,‘这甜得发齁,老板屋里是开糖厂的吧?’”这场“水土不服”让潘佳辉悟出道理:美食跨海峡,既要“根正苗红”,更要“入乡随俗”。

2023年,潘佳辉联合几位台湾朋友,在北湖正街开始经营台湾小吃。店里的原料始终坚持“台湾血统”——60元一斤的厦门九层塔只用嫩叶,海鱼制成的甜不辣片片筋道。但调味悄悄“汉化”:比如,椒盐多撒三分,冬瓜茶减糖两成。“就像武汉的夏天要多补盐,美食也要补上‘本地化’这味调料。”潘佳辉的比喻透着厨师的智慧。

“武汉人爱吃、会吃。”潘佳辉说,在台湾,小吃以外卖或外带为主,很少有堂食场所。“这些现做的都需要等待,但要让武汉人为这一口美食多等几分钟,几乎没有人会有意见。他们对美食很有耐心。”

他特别佩服武汉人的“舌尖功夫”。有次做蔓越莓酥,只是多加了指甲盖大小的2克蔓越莓,立刻被老顾客尝出来:“潘老板,今天这个太甜了哦!”说起这事,他竖起大拇指,“武汉人的味蕾,绝对专业级!”

如今,这位台商早已活成了“汉派”模样。清晨骑着电动车去采购,车把上总挂着摊主送的小菜;傍晚收工时,他会抓几盒小吃递给街坊的小孩。

偶尔回台湾时,他第3天就开始想念热干面。“你说怪不怪?”他笑着说,在外地介绍自己,他开口就是:我来自武汉。

店内收银台一旁的墙上,除了台湾美食证书,最醒目的位置,是2024年底由福建省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颁发的二级西式面点师证——这是他在大陆打拼的最新见证。

如今,潘佳辉的梦想正在油锅里翻滚——“今年夏天要推出肠粉,刨冰机我也准备好了。”他计划打造武汉版“台湾美食街”,让猪血糕邂逅热干面,蚵仔面线相逢藕汤。“美食就该像长江水,融汇百川才有生命力。”

二次元少年学会边走边吃热干面

张友维在拍摄短视频。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老板,老样子,一碗热干面,葱、辣椒都要。”4月1日早上,张友维和往常一样,在熟悉的早餐店买碗热干面,一边走,一边低头扒拉着吃,直到公司楼下。

公司里,摄影师已经准备完毕。张友维一到,立刻换衣服,做妆发,中间空隙还和编导对了下脚本。不一会儿,一个红头发、浓眉大眼、皮肤白皙的二次元少年,站在聚光灯下。

张友维,“00后”台湾青年,其父亲是一名台商,在武汉工作了十余年。2021年,张友维在台湾大学毕业后,来到武汉。父亲原本想让他接手家族生意,但张友维实在不感兴趣,决定自己闯一闯。

初来武汉时,张友维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在街边吃早餐,我以为那个红色塑料凳是用来坐的,后来才知道那是‘桌子’,用来放碗的,觉得很特别。”张友维说。

热干面、豆皮、面窝、糯米包油条……作为碳水爱好者,张友维瞬间被武汉的美食征服。那时他闲来无事,经常拍些好吃、好玩的短视频发到网上。一次,他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发了“武汉早餐”的短视频,以台湾青年的视角记录热干面、豆皮等特色小吃,意外火了,播放量超100万,而当时他的粉丝只有几十人。

“我特别惊喜,觉得还蛮好玩的。”张友维说。

自那之后,他聚焦武汉的各类美食,以探店等各种形式,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粉丝也逐渐增多,有5万左右。随着时间流逝,非科班出身的他,觉得自己没有更多内容可以持续输出。碰巧,他的一个台湾朋友也在武汉,在公司里做短视频相关工作。经过介绍,张友维加入了武汉映未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职业博主。

父亲很支持张友维的工作:“年轻人可以多尝试,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

在公司里,结合团队专业化的评估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张友维决定转型成为二次元博主:“美食赛道太卷了,没有优势。我喜欢二次元世界,喜欢cosplay,希望在这个垂直领域探索更多可能性。”

目前,他的抖音号粉丝超80万,每周产出3至6条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超3000万。

闲暇之余,张友维会和朋友一起到东西湖、江夏露营,或到神农架、张家界、丽江等地旅游。每当台湾的朋友来武汉时,他总会带朋友体验一下早餐店的红色凳子,然后教他们一边走一边吃热干面。在他看来,这座城市既有大都市的便利,又不失烟火气。

不久前,张友维所在的公司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张友维成为子公司合伙人。

“武汉让我找到了事业与生活的平衡点。”张友维说,如今父母已在武汉退休,自己也在规划购房定居。他期待更多台湾青年来大陆看看,“或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