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8日电 (欧阳易佳)近日,中国包装联合会与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联合发布了《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通过推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全面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形成塑料包装循环经济体系,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塑料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塑料污染的“牛鼻子”。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约为4500万吨。其中,食品领域塑料包装占比43%,其次一次性购物袋背心袋垃圾袋软包装占比11%,快递包装领域占比9%,服装包装领域占比8%,美妆及日化领域占比6%,其他领域占比24%。
“这些塑料包装,特别是软塑包装,因其应用广泛而分散、回收处置难度大、经济价值低、极易泄漏到环境中,被全球公认为是塑料污染治理中最大的难点和痛点。近年来,随着外卖、快递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塑料包装更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韩雪山说。
《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生产约4.14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产量将会翻倍。其中,三分之二的塑料在短暂使用后就会成为废弃物,约42%的塑料原材料用于生产塑料包装。
“在当前国际生态设计要求日益趋紧、绿色替代回归理性与科学、重复使用不断探索创新、回收利用重要性日益凸显和末端处置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我国围绕塑料包装生命周期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相较于国际新要求、新趋势,还存在生态设计标准认证体系有待完善、可再生塑料使用要求制度尚未建立、可降解塑料替代应用仍存在挑战、废塑料包装化学循环体系亟待建立等短板和弱项。”韩雪山说。
《报告》提出,我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于,在设计环节全面推行生态设计,在生产环节全面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使用环节加强塑料包装的减量使用与重复使用,在回收环节推动高值化回收利用,在处置环节避免泄漏和安全处置。
“未来,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产业界的不断探索下,在相关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广泛参与下,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将日益成熟,引领和推动塑料包装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