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邹景根甘晓燕报道:定量上料、定量补水、定时搅拌、均匀分料……3月23日,在郧西县河夹镇的智慧绿谷,5条全自动制棒生产线高效运转。“二期扩建工程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养菌规模将从100万棒扩大到300万棒。”生产负责人吴顺国介绍,“截至目前已制棒400万棒,成活率达98%以上,全年产量预计突破3000万棒,比去年净增1000万棒。”
在不远处的智能化种植基地,棚顶的显示屏实时呈现菌棚里的参数:温度16.3℃、湿度67.4%、光照强度2572Lux。这些数据通过智能控制柜传输至中控平台,技术员在手机APP上操作即可轻松管理50万棒香菇。
“过去种菇看天吃饭,现在靠数据当家。”吴顺国说,通过自动化制棒、数智化生产、科技化种植,打破香菇采摘期的季节限制,从每年种一季采3茬增至种两季采10茬,不仅产量翻倍,优级菇占比还从70%提升至90%。“现在每斤香菇的售价较市场溢价1至2元,仍然供不应求。”吴顺国介绍,截至目前,智慧绿谷已提前半个月完成一季度销售目标,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5%以上。
在土门镇茅坪村,“万老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迎来了一年最繁忙的时候,40余名工人需在2个月内将来自全县各基地的500吨雪里蕻腌制入库。这家集种植、加工、研发于一体的企业,现已开发近十个泡菜品类,去年产值突破400万元。“今年我们又扩建了一个厂房,新采购3套设备,并与深圳、西安、襄阳等地30余家批发经销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预计今年产值将实现翻番。”该企业负责人万里光难掩兴奋。
据悉,开年以来,该县启动“三大行动”即绿色基地提升行动,重点推进马头山羊种源保护、食用菌生产加工、名优水产苗种繁育等“五大基地”建设;科技赋能助力行动,推广智能温控、水肥一体等数字技术,建设一批智慧茶园、智慧果园、数字工厂;文化+农业增效行动,推动马头山羊、武当红、神雾茶等特色产品走向全国。
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不少企业反映的“小生产”不能适应“大市场”的瓶颈制约,该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农担贷+贷款贴息”双轮驱动机制,为6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贷款贴息近200万元,撬动金融资本7500余万元,推进5家企业主体新晋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行列,一季度预计完成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6.6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
智慧绿谷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特约记者邹景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