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奏响古寨新韵——农发行支持来凤传统村落保护侧记

2025-03-20 12:16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彭虎堂、黄玮玮)沿着柏油公路蜿蜒而上,越过溪流田野,来到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过去,村民大多守着老宅,过着平淡日子,近年来村里变化很大。”舍米湖村党支部书记彭南清说,得益于农发行资金支持,该村打造成以“古宅、古树、古艺”为灵魂,集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于一体的传统村落。

大山深处的古村落 通讯员供图

如今,舍米湖村的华丽蜕变,是农发行倾力支持来凤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

破局,“活水”润古村

山清水秀的来凤县,19个纳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如点点繁星散落其间。但因产业弱势、劳力外流、老屋破损,一度形成部分古村“空心村”的困境。如何打破这一困局,挖掘古村老屋的时代价值,实现传统村落的“新生”?

在对传统村落进行充分调研后,农发行来凤县支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找准村落保护利用切入点,采用“传统村落保护+经营联合体+特色产业”方式,围绕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特色,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优势,支持来凤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建设项目。

去年,该项目获批中长期贷款项目3.5亿元,现已按照工程进度分三批投放1.35亿元。“农发行真金白银的投入,有力支持传统村落古宅维护、完善村内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以及消防防灾等设施,整治沟渠等公共环境。”来凤县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东生说,目前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来凤传统村落复兴的精彩画卷由此徐徐展开。

新局,逶迤带平村

通过“项目规划、保护升级、村民主体、市场运营”等方式,来凤县以文旅活动为运营基础,将传统村落与农耕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乡风文明等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价值功能。

来凤百福司镇兴安村,因吊脚楼闻名,经修缮后散发出古色古香的韵味。该村利用“农耕文化+”模式,发展油茶、水果和药材等特色基地3800多亩,人均经济林2.1亩。每年的鄂、湘、渝三省边区山歌大联唱,土苗儿女共赴兴安村,村民发展特色农家乐,收入持续攀升。

“舍米湖村的强项是土家文化摆手舞,跳进了北京,还跳到了国外,发展文旅融合是最好的选择。”百福司镇人大主席苏鹏说,该村培养摆手舞传承人30名,“活化”传统非遗项目,开展研学活动,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消费悄然兴起。

从旧司镇板沙界村的入口顺路而上,一处处革命遗迹映入眼帘。“张昌岐、吴郅堂等革命先烈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来凤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每年到板沙界村来开展党建活动的人特别多。”旧司镇副镇长张宏介绍,近年来板沙界村接待游客2万余人,让村民们也吃上“旅游饭”,有9户村民拿出闲置房屋改造民宿34间。

与此同时,五道水村依托“油菜花梯田、古寨、古树、古栈道”资源优势,打造“秀美五道水”,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魅力;独石塘村打造“张富清教育影视投放影厅”,推出张家院子家风家教实践基地、农园勤廉教育基地……绘出一幅幅农旅振兴新图景。

走局,春光照山村

金融“活水”来了,传统村落像春草一样复苏了。农发行来凤县支行挖掘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中的内在联系,琢磨“土特产”三个字促进文、旅、农融合,持续推进村落保护实现纵深发展。

“农民得分红、企业得发展、产业得提升、集体得收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这盘棋走对了。”农发行来凤县支行行长李长清说。传统村落保护变“整村开发”为“成片开发”,以传统村落为聚点,串珠成链,集中整合优化农村分散、闲置资源,缩小各村落之间发展差距。

在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实践中,也给传统村落赋予了“造血功能”。项目实施以来,该县有机藤茶、楠竹、黄精、油菜、酉水鸡等特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村委会组织村民直接参与到特色产业项目的发展,农户以土地或房屋经营权入股,按照股权比例保底分红或者效益分红,实现村落形态与发展业态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