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61岁老兵的最后一次“冲锋”

荆楚网 2025-03-19 18:11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陈婧 石文思 刘城

3月17日凌晨3时35分,咸安区中医医院的病房内,61岁的退役军人周全在睡梦中安详离世。

七小时后,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遗体送往湖北科技学院,成为医学研究的“无言良师”。这位曾操作五七高炮捍卫祖国边境的老兵,用最后一次“冲锋”诠释了人间大爱。

军旅淬炼奉献基因

周全1964年出生于武汉,在咸宁长大。1980年11月,年仅16岁的他怀揣着从军报国的梦想,踏入了原广州空军高炮10师的行列,成为了一名英勇的五七高炮炮手。服役期间,他担任过班长,参与了保卫祖国边境安全的战斗,并荣获连级嘉奖两次。

W020250318604517243062.jpg.jpg

1985年1月,退役后的周全被安置在原咸宁市建委交通运输队下属的国营汽车公司工作。他勤勉敬业,与同事和睦相处,多次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员工。

后来,企业改制,周全并未因此气馁,而是与妻子一同进入了咸宁市枫丹公交公司,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奋斗篇章。他将军人的热血融入公益事业,连续十余年坚持无偿献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老周总说,军人的血就该流淌在有需要的地方,献血和打仗都是救人。直到2018年被确诊腹腔肉瘤,他还念叨着‘等指标合格再去献血’……”在咸安区农委大院周全的家中,他的妻子余红翻开一本微微泛黄的献血证,轻抚着上面记录着周全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先后4次献血的痕迹,嗓音不禁哽咽。

周全的大姐周素伶表示,他们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年轻时都曾参与过援边建设。在父母的影响下,姐弟三人都积极参与献血,直到60岁后才因年龄原因而停止。

W020250318604517687923.jpg

在余红的记忆中,这样的“小红本”有很多,但由于多次搬家和周全的低调性格,许多献血证和荣誉证书都遗憾遗失了。

优良家风薪火相传

2018年,周全也被查出了腹腔肉瘤,由于没有靶点药物可以治疗,他先后接受了3次手术进行割除。周全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每次出院后都像正常人一样乐呵呵地去上班,不愿将悲伤和负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亲友。

“生病了更要乐观生活,不能自怨自艾。”在积极配合医院治疗的同时,周全坚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文体锻炼。2023年,周全还报名参加了咸宁市冬泳比赛,获得了男子老年组第二名的佳绩,这张奖状也放在家中客厅的柜子上,成了家人们共同的回忆。

“他说癌细胞打不垮军人的意志,有几次刚化疗完,还偷偷溜去游长江呢。”周素伶回忆起小弟的乐观精神,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2018年,我们家首次了解遗体捐赠的意义。”周全的儿子周长昊回忆道。当时,家中某位亲属因肺病离世,毅然选择了遗体捐赠。同年,周全也查出腹腔肉瘤。2023年,周全向家人透露了遗体捐赠的意愿。

“小弟说,自己的疾病非常特殊,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如果能用作医学研究,或许能为攻克这种疾病贡献力量,为其他病人带去希望。”周素伶说,弟弟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

她和妹妹也用实际行动支持弟弟,与他一起签署了遗体捐赠志愿书。“老爷子当年没能完成的遗愿,我们这些孩子们来替他圆了!”

W020250318604519917745.jpg.jpg

3月17日,这位将半生献给国防与公益的老兵,以一种特殊而庄严的方式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冲锋”——将遗体捐献给湖北科技学院医学院。他用血肉之躯化作医学攀登的人梯,书写了“永不褪色的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