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主编舆情分析师 卢霜
当前,信息发布若不注意兼顾舆情生态和价值统筹,容易形成次生舆情,影响信息发布主体和媒体公信力。近年来,信息发布容易出现的舆情风险包括以下方面:
内容呈现不全面。在进行正面宣传报道时,部分关键性细节未呈现,可能影响事件全貌的呈现,导致受众难以理解,留下逻辑缺陷。如某地在报道村民捐款修路时,未提及政府在修路中的作为,导致网民质疑公共服务缺位。此类事件警示我们,需完整呈现事件主体、地点、过程等核心要素,避免因信息缺失引发逻辑断层或虚假新闻质疑。
缺乏价值导向统筹。部分信息发布看似尊重真实和贴近性的新闻原则,但因为缺乏站在全域、全局、长周期视野的价值导向考量,间接助长了不良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有的则可能忽略了跟评区的管理,助长了不良的舆论导向。如全红婵被问及饮食偏好的报道曾引发地域争议,虽然媒体本意是增加贴近性,但其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尽量避免将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放大到公共领域”。此类案例表明,信息发布需兼顾社会效应,避免助长饭圈化、娱乐化倾向。
触发敏感议题联想。信息发布敏感意识欠缺、未建立敏感词库等,容易触发网民对特权行为、国企垄断等敏感议题关联和联想。如某社区显摆“温暖”的视频被秒删,因为视频中“空调温度三十度”“只有特定人士可以进”等词句引发“朱门狗肉臭”负面评价。再如,某地公安部门政务新媒体通报破获汽油倒卖案,因过度突出倒卖的低售价引发国企价格垄断质疑。
形象认知偏差。权威、主流、三观正是网民对于政务单位的普遍印象,若发布的信息违反受众对其定位和形象认知,就会引发舆论争议。如某地发布“肌肉男现身景区吸引游客”的内容被批低俗化;解清帅寻亲后续,报道偏离核心议题转而挖掘私人生活,引发网民质疑严肃议题被娱乐化解码。
违背公众常识。信息发布内容出现与公众常识不符的情况,有时候是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有时候则源于浮于表面,未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推敲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如离婚报道误用“解除夫妻关系”等法律术语引发质疑;“1.2万名党员群众人均除雪0.775米”的数据计算引发基层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争议,暴露出内容推敲不足,未能有效展现当时除雪工作的紧急性和客观困难。
新媒体流量至上。部分单位容易对自己单位在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第三方平台入驻账号放松采编标准或要求,采用标题党、煽情渲染等方式助力传播,便容易因为内容失当引发对官微主体形象的损害。如用“紧急提醒!某地出现1例……”等标题误导读者联想疫情;又如在视频文案中引入“悲惨人生”“麻神专挑细处断”等话题,并配乐《想问苍天我犯了什么罪》,放大渲染弱势群体悲惨处境。
偏听偏信内容失实。部分单位可能疏于对转发内容的审核把关,引用未经证实的信源,或者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过分追求时效性,导致信息发布随着时间推移、事件不同侧面的呈现后,出现了事实的反转。如“河南农户高粱被村民抢收”信息发布后才核查发现不属实。
在全民传播时代,信息发布既要坚守专业主义,也要适应网络传播规律。通过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制度机制、提升业务能力,方能在信息传播中实现社会效益与舆论引导的双重目标。对此,一要了解和熟悉当前主要网络舆情生态,在遇到选题时,能准确研判事件敏感点何在;二要持续提升相关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从根源避免信息发布引发负面舆情;三要在采编过程中就聚焦全局和整体,不仅要确保局部细节的真实,更要保证整体的客观准确,兼顾社会效应和价值导向问题。
专题 东湖观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