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深情寄语青年“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作为农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我深受鼓舞,明白自己既要深入钻研农业理论,又要脚踏实地走进农村,倾听农民的真实需求,解决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用知识作为犁铧,用行动作为耕耘,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理论到实践,用行动架起乡村振兴的桥梁
2024年12月,我有幸参与了学院行政管理教工支部组织的中国桥梁博物馆“红色导师”师生联学实践活动。在赵州桥“奇巧固护”的营造智慧中,在茅以升炸毁钱塘江大桥的悲壮抉择里,深切感受到桥梁不仅是跨越天堑的物理纽带,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时代丰碑。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历程,更是生动诠释了建设者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奋斗品格。
在我看来,推进乡村振兴无异于“架桥”。这不仅是因为两者都蕴含着开拓创新、为民造福的民族精神,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旨在跨越发展障碍、推动全面进步的系统性工程。桥梁的建设依赖于各项技术的综合支撑,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同样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国家战略的宏观指导,更离不开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扎根农村的切实行动。只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才能确保农民增收、农业高效、农村和谐,进而打造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多次参与社会调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感悟。
走进乡村一线,破解农业管理的现实课题
大三暑假,我跟随老师赴湖北襄阳、宜昌就农业供应链等问题进行调研,与当地农户、合作社负责人、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调查中发现,许多优质的农产品,因缺乏品牌的包装与市场的桥梁,难以在市场中体现真正价值,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于是,我探索将先进的管理营销理念融入实践,为当地设计了“品牌塑造+数字化赋能”的营销模式,助力农民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并有效利用电商平台,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这次实践,让我对微观市场的运作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科毕业前夕,我再次投身到课题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项目。深入田野,我亲眼见证了因灌溉系统年久失修而导致的老化低效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农作物产量低下的严峻现实。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我和成员们一起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提出了采用节水型滴灌技术的改进建议,并向地方政府提交了调研报告。我们的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并被逐步采纳实施。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深切领悟到,青年人那股积极思考的热情、勇于探索的胆识以及不懈奋斗的坚持,正是驱动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征程不断破浪前行的坚固基石。
用行动践行使命,赋能乡村振兴
回首往昔,2021年那个炽热的暑期,我在贵州毕节度过的支教生活,无疑是我二十余载人生旅途中最绚烂、最有意义的一章。那段时光,我与山区的孩子们同甘共苦,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并肩前行,他们的纯真欢笑让我沉醉,而教育资源的匮乏更让我深感忧虑与无力。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坚定了我心中的信念:乡村振兴,教育为先。唯有培育出掌握现代农业知识、精通科技与市场的新型农民,乡村方能焕发勃勃生机,持续繁荣。
支教过程中,我还敏锐地察觉到农村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束缚着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与团队深入调研,提出加强农业数字化技能培训、优化电商政策等举措,并撰写分析报告,力求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依据,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让知识之光照亮乡村未来之路。
身为新时代青年,我深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未来,我将以青春之勇,精进不息,探索现代农业新征途,为乡村经济注入创新活力。愿以青春之名,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实现农业强国梦添砖加瓦。
红色导师点评:刘烨佳同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殷殷嘱托,通过红色实践活动汲取精神力量,自觉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展现了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她深入一线开展专业实践,从优化农业供应链到改进农田水利设施,从山区支教到推动农村数字化建设,不仅敏锐地发现问题,更能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体现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精神。刘烨佳同学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刘烨佳(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红色导师:乔学琴(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行政管理教工党支部书记)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