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舆情分析师 卢霜
继Deepseek之后,又一个AI产品Manus火了,可以进行简历筛选、房产研究、股票分析,功能强大。现在我们对AI的认知是,AI“无所不能”,AI很强大,AI效率高……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真的用它来替代写作者,包括媒体评论、编辑乃至文学创作,可行吗?
第一个不答应的是报刊读者。美国《洛杉矶时报》3月3日宣布,它将利用人工智能(AI)为其刊登的专栏文章生成反驳意见。但此事立即引发争议,许多读者表示他们订阅报纸是“为了阅读由人撰写的资料翔实的文章”。这似乎说明了,对于媒体受众而言,他们对资讯的需求是资料来源可靠,AI做不到。
回归AI是否能替代写作者的正题——新闻资讯毕竟是对现实社会的记录,不单纯是网络空间的资料汇编,后续也许AI机器人可以深入新闻现场,或者在会议等场所布置图文视频信息采集设备便能自动生成新闻资讯,但在此之前AI暂时没法替代新闻记者本身。文学创作就不一样了,其对于内容真实性要求不高,不说用AI替代创作者,那至少可以提高创作效率,让文艺创作迎来新的春天吧。
事实恰恰相反,编辑们正因为AI的出现而苦不堪言。据南方周末报道,不论网络文学平台还是传统文学期刊,疑似AI生成的来稿变得越来越多。有受访编辑一天甚至能收到几十封疑似AI生成的稿件,约占来稿数量的二三成。无效工作量的增加让这些网文编辑纷纷表示,“拒收AI稿件”。《诗刊》副主编霍俊明表示:“这对刊物和编辑的专业性、权威性,或者传统的契约,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看来,AI对于文字写作而言,提高工作效率和赋能也许在目光所不能及之处客观存在,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却愈发凸显。
一方面,AI导致人工判别审核难度增加。人工创作和AI生成的稿件真假难辨,无论是编辑、读者还是AI检测工具,均难以给予准确论断,甚至出现名家撰写的作品被认定是AI创作,AI作品被认为是人工撰写的情况,影响了读者与期刊之间、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信任,有些作者的原创稿件被编辑或读者误鉴后难以自证。
另一方面,优秀作品容易被埋没,甚至文艺创作陷入停滞。AI创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具体内容表述上,均大大增加了审核者的审核压力。大量AI来稿增加了编审工作量,这样的危害甚至是致命的,据参考消息报道,早在2023年,美国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就曾因为AI生成来稿过多导致编辑们不堪重负,不得不暂停接收投稿。这对于那些扎实开展文艺创作的作者而言,失去了绽放光华的舞台,即便仍有文学期刊持续接收投稿,但创作的作品也可能湮没在AI作品当中,影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此外,AI创作可能存在前后逻辑不连贯、事实细节经不起推敲、辞藻堆砌空洞无力等问题,南方周末报道提及,身为孤儿的女主给家里打电话表示“决定回家继承家业”、主角讨薪失败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坐了三天三夜等内容,让编辑哭笑不得。
更深层次的影响,则是无形的,短期内难以察觉。AI就像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但是如果人不去用它,它就难以释放文以载道、文以载物、文以抒情、文以言志的真正魅力和功效。与此同时,人的创新和创造力,来源于将足够多的意向、知识、个人体验蕴藏于身心,而后通过关联、共情、对比、因果逻辑推理等多种方式,催化升华成一个全新的观点、想法、理念,而当人们都习惯于让AI代替自身去记忆、内容存放、思考时,慢慢就会丧失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组合整理、创作创造的能力。正如由美国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研究结论称,在职业框架内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很可能会降低用户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国青年报指出,生成式AI是人类众多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当我们日渐满足于平庸之作和陈词滥调,输出的作品同样中规中矩却乏善可陈。长此以往,生成式AI会取代大部分人类创作。但我们所期待的愿景,其实是AI解放我们的繁杂枯燥,或者赋能我们的创作,让我们饱尝科技发展的美妙成果,将我们的创新创造力推上新的高台,不是吗?
专题:东湖观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