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俊李琳婕通讯员 蒋辉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被称为“生命之源”。作为鄂西北肾病诊疗的“开拓者”,国药东风总医院肾脏内科从1979年创立至今,始终以高起点、高标准为发展宗旨,以守护区域肾病患者健康为使命,打造集诊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医学高地,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肾脏病救治“核心引擎”,让“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招牌熠熠生辉。
学科拓荒:从零起步破冰前行
在科室主任陈华茜记忆中,肾脏内科诞生之初,只是原东风总医院一个较小的分支,隶属于大内科。1979年,医院完成国内厂矿企业医疗机构首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推动肾脏内科迈出高速发展步伐:1983年率先开展腹膜透析手术,1984年实施血液透析项目,1998年引入人工肝技术。
2001年,读研归来的陈华茜促成肾脏内科独立建制。从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到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科室接连突破肾病诊疗技术难关。
厚积薄发,行稳致远。2013年,科室成为湖北省血液净化专科临床培训基地。2017年,原东风总医院整体划转至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并正式更名为国药东风总医院,肾脏内科迎来发展“黄金期”。借助集团公司资源优势,科室软件、硬件实现“双提升”,新建成的血液净化中心成为鄂西北地区血液透析患者最信赖的“健康港湾”。
凭借过硬的实力,科室于2019年被命名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24年再次获此殊荣。自2022年起,医院以肾脏内科、器官移植科、泌尿外科为整体,打造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全周期肾病诊疗旗舰”,成功创建湖北省肾脏病区域医疗中心,翻开了鄂西北肾病学科发展新篇章。
技术攻坚:打通“路径”为生命续航
2月21日,在肾脏内科血液净化中心透析治疗室里,60岁的王大爷手臂上蜿蜒的血管内隆起一道清晰的“生命轨道”。每周三次,他的血液通过这条“人工通路”流入透析机完成血液净化。
“以前血管经常堵塞,每次通血管比透析还遭罪。”回忆起过往经历,王大爷感慨地说,“现在技术好了,五年没换过‘通路’,省心又省钱。”
在终末期肾病治疗中,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为不断提高血管通路的“养护技术”和“续航能力”,科室始终奔跑在追赶前沿技术的道路上。2004年,科室在全省率先开展长期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该技术通过皮下隧道建立通路,感染风险低,安全性更高。2017年,科室率先开展血管通路介入治疗术,通过微创手术解决内瘘狭窄和闭塞问题。2024年,科室广泛开展人造血管内瘘成型技术,为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造瘘的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生命通道”。
目前,科室在治疗疑难肾脏病、危重急性肾衰竭、继发性肾脏病、血管通路建立维护等方面成效明显,在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肾脏病全周期照护、血液净化一体化治疗领域保持省内领先水平,10余项血液净化技术保持区域领先地位,区域性医疗中心辐射力、影响力日益凸显。
近年来,科室成功打造涵盖3.2万份样本的区域肾病基因库,遗传性肾病确诊时间从3年缩短至3周;累计发表医学论文58篇(其中在 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参编专著3部,“低压球囊促内瘘成熟技术”写入国家级诊疗指南。
恪守使命:以实力守护群众健康
在国药东风总医院,以高新技术护佑生命健康,始终是肾脏内科的发展之道。
一名患者手臂上的“人工通路”已持续工作12年,创造这个奇迹的是科室副主任杨涛。2017年,杨涛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习血管介入技术,并在华中地区血管通路案例竞赛中荣获优胜奖。
科室现有医生18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达83%,56名护士中本科生占比达96%,构建起“学科带头人-亚专业组长-青年骨干”三级人才梯队。近三年来,科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权威专家举办学术交流讲座,安排医师和护士到北京市海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进修,带回血管介入、重症 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罕见肾脏病诊治等12项新技术。“每名外出进修的医生,都是科室播下的‘火种’。”陈华茜说。
“2022年,科室在72小时内成功改装3辆移动透析车,车载智能透析机能自动匹配患者数据,这项融合远程监测技术的专利,将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6%。”陈华茜介绍,科室坚持人才筑基、科研破局、服务铸魂,以善为脉、以术为泉,为肾病患者守护“生命之源”。
岁月沉淀卓越,生命之舟远航。站在新起点,国药东风总医院肾脏内科抢抓新机遇,加大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力度,在开展常规诊疗技术的同时,将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罕见病治疗和突破方面,推进诊疗技术更新迭代,致力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肾脏病诊疗高地。
国药东风总医院肾脏内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