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熊露娟
近期,企业管理越界现象频发,引发舆论谴责企业规定如厕时间太奇葩、员工不结婚就辞退太讽刺、心得字数不符被罚款太荒诞,类似舆情引发社会关注后,形成了复杂多元的舆情态势。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舆论反应、影响和对策,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舆论环境的良性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越界侵权层出不穷
以稳定之名侵犯个人自由。越界行为以企业过度介入员工私人生活为特征,常常打着关怀员工、提升凝聚力的名号,让员工苦不堪言。近期,山东一企业通知员工不结婚就离职的新闻冲上热搜,通知要求单身员工限期结婚成家,三个季度内完不成的个人要离职,招致舆论讽刺“企业之命媒妁之言”。该企业将员工结婚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的做法,不仅暴露了企业管理思维的扭曲,更折射出劳动者在职场中面临的深层困境。企业以绩效考核为名,行干涉员工私生活之实,本质上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严重侵犯。还有,个别企业要求女员工签署“生育计划承诺书”,承诺入职三年内不怀孕,否则自动离职。一些企业或明或暗地限制女职工怀孕或生育,既有违尊重女性、保护女性的社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也违反了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凸显企业将人力成本转嫁给员工的畸形逻辑。
以效率为幌践踏人格尊严。为追求更高效率,一些企业采取了不近人情乃至极端的手段,践踏了员工的人格尊严。此前,个别企业因要求业绩不达标员工在公司年会上表演惩罚节目,如扮丑、自扇耳光等,引发网民愤怒情绪高涨,谴责企业行为严重伤害了员工的自尊心,违背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失当的管理手段让涉事企业成为众矢之的,也引发了社会对企业管理伦理的深刻反思。近日,广东顺德某公司一份名为《如厕管理规范》的文件在网上流传。该文件规定了员工如厕时间和不允许如厕时间,宣称目的是“整顿工作态度”,还搬出《黄帝内经》,美其名曰“为员工身体健康着想”。公司随意引用古籍为不合理规定背书,既暴露对员工健康的漠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与亵渎。类似企业限制员工上厕所、中午休息等情况的发生,本质上是管理者缺乏对员工的信任,在他们看来,只要用严苛的规范制度约束员工,就会达到理想的生产效率,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靠无情的约束力就能激发的。
以规范为由催生形式主义。在建立规范管理体系时,部分企业陷入形式主义陷阱。近日,网传武汉一环保公司内部《处罚通报》,其中提及员工围绕“年终大会董事长总结讲话”写800至1000字的心得体会,超出或不足字数的员工被罚。舆论对此颇有微词,直言针对员工写的“董事长讲话心得”设立罚款事项本身就是越界,而字数不符被罚更是令人大开眼界。这样的情形并不罕见,比如去年12月,北京市发布“2024年度十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典型案例”,就提及一公司员工被老板罚抄《心经》一百遍。还有公司要求员工每日晨会背诵万字企业章程,未通过者扣除绩效,被讥为“新型八股文”。此外,诸如不转发朋友圈罚款100元、每欠周报1次罚款20元、漏接董事长电话罚款一万、走不够步数就罚款等奇葩规定,都曾见诸网络。这些企业对员工提出种种不可理喻、有悖常理的要求和处罚,本质上是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还有量化考核过度化的问题,如外卖平台通过算法系统将配送时间压缩至分钟级,骑手为达标被迫闯红灯、超速行驶,都折射出平台需建立更精细的考核维度。
越界管理影响几何
影响员工身心健康。企业管理越界给员工个人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显而易见的。首先,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当员工的个人自由被侵犯、人格尊严受践踏,他们会对工作产生厌恶情绪。原本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会转变为消极怠工,对工作任务敷衍了事。如广东顺德企业规定员工如厕时间事件中,被过度限制自由的员工,即使在工作时间内,也可能因内心不满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其次,影响员工心理健康。长期处于被束缚、被冒犯的工作环境中,员工由此会产生焦虑和不安等心理情绪;公开羞辱式的管理方式会让员工自信心受挫,产生自我怀疑,也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再者,造成人才流失。当员工难以承受企业管理越界时,可能会寻求更尊重员工、管理更人性化的公司。这对企业来说,不仅导致人才损失,也增加了招聘和培训成本。
损害企业品牌声誉。值得关注的还有对企业自身的口碑声誉造成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形式主义的管理模式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会让员工关系趋于紧张。以繁琐的审批流程为例,不同部门为规避责任互相扯皮,影响工作进度。而奇葩管理方式引发员工的负面情绪,企业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和谐的工作氛围被破坏。过度规范与形式主义的管理,不仅束缚员工的创新思维,使得员工只能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不敢尝试新方法。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员工是企业的动力之源,当员工缺乏创新思维,企业将难以创新发展。此外,若企业管理越界行为被媒体曝光,员工的遭遇被舆论广泛共情的同时,企业也会被骂上热搜,其社会形象和声誉会受到严重影响。当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负面印象,会降低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意愿,合作伙伴的信任度也会降低,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阻碍社会有序运转。首先,企业管理越界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将阻碍社会的高效游讯运转。少数企业的管理越界行为会在行业内形成不良示范,引发其他企业盲目跟风效仿,导致整个行业的管理风气恶化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从资源利用角度来说,企业管理越界导致的低效率、高人才流失等问题,会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消耗在无意义的管理流程以及员工频繁更替上,这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高效发展背道而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更为严重的是,企业管理越界还容易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当企业的管理行为违背社会伦理或法律规范时,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会大幅下降,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信心。信任危机不仅会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消费者权益受损等,进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管理越界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更是关乎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议题。
企业管理如何规范
内部管理应科学化。企业管理越界背后,体现出管理者对企业文化认知的偏差,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澎湃新闻指出,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采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策略,才能真正赢得员工的忠诚和认同,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具体而言,一是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主动约束管理行为,赢得员工和社会的认可。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化管理,确保员工知晓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权限范围;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员工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员工全面发展。此外,鼓励员工通过匿名等方式,对管理不当行为进行反馈,保障员工的监督权。
外部监管应法制化。企业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不能逾越法律红线。在企业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就此而言,企业越界行为是在违法边缘试探。要纠正这种现象,还得从强化执法和监管着手。劳动和司法机关,应当对这些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并对具体的案例做出明确的处罚和纠正,有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遏制住企业任性管理的冲动。同时,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制定行业自律准则,组织企业开展管理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专题:东湖观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