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观舆丨DeepSeek滋生多方失业焦虑

2025-02-14 18:21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主编舆情分析师 卢霜

春节前后,伴随着DeepSeek出现引发全网欢呼,值得关注的还有“我的工作会被取代吗”的担忧。Anthropic发布经济指数报告显示,43%的任务正在被AI替代,中高水平收入职业AI使用率最高。

尤其是DeepSeek创作的现代诗歌、歌词、小说从结构到文采均让人惊叹,更令文字工作者感到些许绝望和灰心。目前,评论员、作家、主持人等群体均发出“是否被取代”的疑问,如红网发文讨论“评论员是否会被AI‘拍死’在沙滩上?”新京报报道,在北大某传媒校友群里,有一位作家提问DeepSeek:我是一个作家,你会代替人类写作吗?AI主播“0失误率”更是引发主持人行业被取代的担忧。而作为以深度处理文字资料为主要工作方法的评论员、编辑、舆情分析师,其忧虑更加突出。

实际上,相关新闻从业者较之AI有着多方面优势:

一是新闻生产行为不可替代。新闻报道、调查采访等记者深入现场,与各方人士交流采访,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和呈现,这显然是AI难以做到的。

二是新闻策划的组织执行难落实。AI能给新闻从业者提供执行方案,但不能代替具体实操执行。以视频创作为例,AI可以协助拟定视频文案,但呈现效果跟个人和团队的视频制作能力密切相关。

三是权威性公信力难以匹敌。AI生成内容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可能受到虚假信息干扰,甚至可能出现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情况,而经过严格事实核查、导向把关的媒体,其权威性、公信力是AI内容所不能替代的。

相对而言,媒体行业中的编辑、评论、舆情分析工作主要以资料分析提炼为主要方法,相关从业人员难免会思考被AI来取代的可能性。

可以明确的是,AI助力提升编辑、评论员、舆情分析师的工作效率,如AI提升查找选题、报道策划、开展舆情监测的效率,给编辑整合、分析评论、报告撰写提供思路参考,甚至部分偏于资料整合分析的报告和评论文章均可以用AI完成,编辑、评论员、分析师只需要进行政治把关、信息核准、措辞优化即可。

但截至目前,较之从事编辑、分析、评论相关的工作者,AI仍然存在难以弥补的短板:

一是个性化需求的落实。AI擅长的是对内容、观点进行整合提炼分析,但一些个性化文字处理需求显然难以达成,那些被AI智能客服逼疯的咨询者即是侧面例证。比如,编辑需要结合新闻报道和策划个性化需求进行响应和落实,对于舆情分析师而言,则还有诸如“梳理分析某地个人认证自媒体观点倾向”等需求AI难以落实。尤其是一些敏感领域议题,AI无法生成,也难以提供相关资料。

二是信息观点的价值判断。选题是否具有价值,包括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教育警示、决策参考、凝聚共识等价值,观点是否老生常谈、立论有据,需要依赖从业者的新闻敏感性和敏锐性,有时候更需要依靠其丰富的从业经验。以舆情分析为例,AI固然能针对社会热点议题侃侃而谈、无所不知,但哪一类风险、议题是某个行业、地域当下需要关注的,哪一类是决策层、属地早已关注并已推进改进落实的,需要基于行业积累和经验来判断。

三是独创性的分析评论。AI虽然能快速围绕某一个议题生成评论分析,但其分析难言具有独创性,而编辑类新闻作品、评论文章、舆情分析报告其本质仍然是新闻内容,新鲜性仍然是新闻的生命力,是新闻价值的基础,当全网充斥着通过AI工具就触手可及的评论分析的时候,那些基于敏锐的观察、深厚的行业积累产出的评论和分析报告,才愈发显得稀缺。文字作品的独创性价值可以从一则数据得到印证,亚马逊图书销售统计显示,AI生成书籍的退货率是人工创作的17倍,读者留存时长仅为后者的1/9。

其他行业从业者实际上或多或少也存在AI难以取代的优势。不少人也看到了AI带来的机遇,与AI共舞带来的赋能包括:提高工作效率,如文案的撰写和润色、资料的查找整合,部分偏资料整合的内容利用AI进行生成。提供工作思路和参考,通过AI生成的内容获得具体工作开展的思路、激发创意和灵感。

当然,AI来了,掩耳盗铃式忽视它、缺乏未雨绸缪的人可能会被淘汰。但与其焦虑,不如积极拥抱共舞。对于个体和行业而言,要努力发展AI所不能,积极利用AI之所能,补全自身能力短板。对于社会管理者而言,要加强AI对社会就业结构变化的研究预判,适当在教育、技能培训、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超前部署、加强政策引导,降低AI新技术对普通个体带来的时代痛感。

专题:东湖观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