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一组由AI绘制的“楚绣版《千里江山图》”在社交媒体刷屏,传统纹样与现代算法的碰撞,让网友直呼“这才是荆楚文化的赛博新生”。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AI技术对文化传承的赋能潜力,更折射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数字时代的使命是用理论创新回应技术变革,让思想之光穿透“流量迷雾”。
湖北省社科联第二届网络评论大赛以“立时代潮头 发思想先声”为主题,正是要激励社科人直面技术浪潮,将理论“底气”转化为网络空间的“人气”。在这场思想实验中,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文化自信注入时代注解。
虽然 AI 生成内容在文化领域快速发展,但它并非文化传播的万能方案。例如,某博物馆推出的 “AI 楚剧演员”,虽能精准模仿唱腔,却因缺乏情感被观众批评。同样,在一些 AI 复原的古代诗词朗诵中,尽管语音语调完美,却缺失了情感起伏和文化韵味,难以引起听众共鸣。这表明技术可以复制文化形式,却难以传递文化的精神内涵。如果社科工作者盲目追求 “流量算法”,可能导致文化传播陷入 “数据至上” 的误区,使传统技艺成为迎合算法的 “文化快消品”。
湖北恩施土家族织锦 “西兰卡普” 的数字化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地非遗传承人与 AI 工程师合作,通过算法分析传统纹样的数学规律,开发出兼具美学与现代感的衍生设计。类似的,湖南的湘绣也借助 AI 技术,对传统针法和图案进行数字化分析,设计出融合现代时尚元素的产品,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拓展了市场。这种 “人机共创” 模式,既保留了手艺人的主导作用,又提高了传统工艺的生产效率,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从学术研究到大众传播的转变。同时,这也推动了理论传播模式的创新,解决了传统社科研究受众有限的问题。
新时代要求学者走出学术象牙塔。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开发的 “楚文化知识图谱”,将典籍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转化为可视化交互模型,让网民通过 “游戏化” 体验了解楚文化。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线上 “唐文化探秘” 小程序,利用 AI 和 VR 技术,让用户以第一人称视角 “穿越” 唐朝,体验当时的生活场景,使传统文化知识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这种 “理论 + 技术 + 场景” 的融合,是社科工作者适应 “网生代” 认知习惯的积极尝试。
在 AI 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科工作者要坚守 “以文化人” 的初心。当文化元素被转化为数据,我们不仅要思考 “技术能做什么”,更要思考 “人文该守护什么”。只有将荆楚文化中的开拓精神和包容智慧融入技术伦理,才能使 AI 时代的文化传播既有历史底蕴,又具时代特色,让荆楚文化在 AI 时代持续传承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丽雅(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