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武汉万人送别!

极目新闻 2025-02-10 14:08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从天之涯,从地之角,他们从全国各地赶到武汉来送您。

2月10日10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天元厅举行。

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大厅上方电子横幅,是“沉痛悼念黄旭华同志”几个大字;中间的黄旭华院士遗像,面带着微笑;两侧挽联,分别写着“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黄旭华院士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送别仪式现场,悼念的人群络绎不绝,亲人、朋友、同事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前来与他告别。他们手捧鲜花,眼中满是悲痛与不舍,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表达着最深切的敬意和哀思。殡仪馆外,不少市民自发前来,手持鲜花,神情肃穆。“未曾谋面,深受其恩!”这是吊唁群众说得最多的话语。

“我看了电视剧《功勋》,了解到黄老的事迹,他为了我们中国人不再受欺负,为了造核潜艇,舍小家为大家,他也是我们的功勋,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人。”武昌殡仪馆门前,来自安徽阜阳的苏子龙说道。

10日凌晨,苏子龙乘坐火车前来武汉,清晨6时左右抵达武昌殡仪馆。“在我心中,黄老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也希望向他学习,多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来自广东深圳的黄女士,带着一双儿女,连夜从深圳坐绿皮火车赶到武汉。她说:“专门带孩子们来,就是想让他们学习黄老的精神,报效祖国。”

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刘女士拖着行李箱来到武昌殡仪馆。她是一位培训机构的教师,原本准备去上海,得知黄旭华院士去世的消息,特意在武汉转车,停留了一天。“今天特意在殡仪馆旁边的花店买了鲜花。自己是通过新闻报道才了解到黄院士的英雄事迹,我被他‘赫赫而无名’的精神感动,‘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黄老逝世,我一定要来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一大早,来自山东青岛的军事发烧友王清强来到武昌殡仪馆,送别黄老。

王清强9日晚上乘坐飞机专程从青岛赶到武汉。他说,黄旭华院士设计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退役后就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展出,他每年都会去青岛海军博物馆参观那艘核潜艇。

吊唁群众胡女士收藏了一张黄旭华院士的照片。这是十年前,胡女士在黄冈市英山一中读高一时,黄旭华院士到学校作报告时拍摄的。她说,当时黄院士的报告里,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忠孝不能两全,但是对国家的忠就是对个人家庭的孝。当时,黄院士给我和同学们签名时,写下了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胡女士说,这句话她一直铭记心间。

红色精神代代传。现场,10岁的小朋友吕昀骁带来了自己花费五天的画作《潜龙在渊》。“这幅画以黄爷爷为主体,下面是黄爷爷和他的团队一起研发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的内置图。画面上方为红色,背景是5颗星星,代表了五星红旗。后面以一条龙为背景,代表着核潜艇在海洋里遨游。黄爷爷就是中国功勋。这幅画想表达对黄爷爷的怀念,为他的付出感谢感恩。以后想做一个跟黄爷爷一样的科学家,让中国更加富强。”吕昀骁动情地说道。

来悼念的人中,还有来自山东的黄旭华亲属。李晓彤是黄旭华夫人李世英的侄女。2月9日,她和丈夫坐了4个多小时的高铁,一下火车也立即赶往吊唁现场。李晓彤说,小时候对姑父的印象并不深,因为他工作太忙,从小她和姑姑接触更多。但是通过新闻报道,她了解到姑父做的一些工作和他取得的成绩,这些一直鼓励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他为榜样,努力工作。

还有很多不能赶来的外地群众,也通过线上平台订花送到现场吊唁。宁夏、重庆、江苏、东北……深情来自全国各地,而武汉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您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江河!

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来人!

国士无双,黄老走好!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黄忠 袁超一 陈倩 王俐燃 涂梦蝶 刘毅庞正)

摄影:刘中灿 萧颢 王永胜 刘博

统筹:陈凌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