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品好‘牛’”出荆门

荆门日报 2025-01-23 10:50

阅读提示:优越的自然禀赋,加上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让高端牛品种相继落户荆门。荆门出“荆”品,荆门出好“牛”,荆门肉牛产业,已逐步形成育种、饲养、屠宰加工、品牌打造的全自主产业链条,正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精品牛腩、极品雪花、酱香牛肉……在东宝区长宁大道上,有一家牛肉店,货架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牛肉细分品类,它们都来自一个品种:安格斯牛。

安格斯牛来到荆门,得益于创业者李容的艰难探索。早在2010年,在郑州经商的李容回乡创业,在掇刀区麻城镇板庙村成立了荆门华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农业”)。2016年,李容从澳大利亚引进纯种安格斯母牛,将这一国际高档肉牛品种引入了荆门。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肉牛品种——西门塔尔牛在荆门落地生根。2013年,80后创业者刘波放弃在上市公司的工作,回到沙洋县马良镇创办汉江牛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江牛业”)。2015年,刘波从澳大利亚引进纯种西门塔尔母牛,并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科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后来参与培育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打破了我国主要品种种牛依靠进口的局面。

为何高端肉牛品种相继落户荆门?为何荆门拥有湖北省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安格斯肉牛核心育种场和唯一的一家西门塔尔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这首先得益于荆门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广袤良田和温和气候。荆门拥有水稻、玉米秸秆等众多高质量饲草资源,为农业企业养牛提供了便利,高质量的饲料和较低的养殖成本,让荆门培养出了众多牛肉“荆”品。“我们板庙村土地肥沃宽广,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周边本身就有很多养殖户,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庄稼种植、畜禽养殖的散户能够利润最大化。”华中农业养殖基地负责人魏秋萍说道。

2024年12月12日下午1时许,记者探访位于掇刀区麻城镇板庙村2组的华中农业养殖基地时,牛舍中的公牛、青年牛长势正好,每头牛的耳朵上编有编号,可从品种追踪溯源,也可记录牛的成长过程。

魏秋萍介绍,牛的喂养方式根据牛的年龄、性别来确定,具体到每天的时段,也都会有不同的饲养内容,有着科学的喂养方法。牛棚里的牛不仅吃从周围农户收购来的天然饲料,还坚持运动,听音乐、喝啤酒,保持心情愉悦。

如果说,荆门独特的自然资源给了农业企业便利,村企合作降低了企业的养殖成本,企业发展反过来带动了当地农户致富,那么高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则让企业真正用数字化赋能牛的育种、养殖、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最终走向高端化、专业化的经营。

“最开始我们从山东进了500头牛,不懂得喂养和疾病预防等方法,不到10天就死亡近100头,走了很多弯路。”魏秋萍说道,“后来,我们遇到问题就咨询畜牧兽医部门,又得到了湖北省农科院的帮助,逐渐明确了发展目标,学会了更科学的养殖方法,提高了饲料转化率,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同样的故事也同时发生在汉江牛业,2015年刘波从澳大利亚引进的100头纯种西门塔尔母牛,经历一场洪水后,小牛犊死了20多头,800多亩饲料玉米绝收。在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科所、华中农业大学等机构的帮扶下,汉江牛业逐渐掌握先进的育种技术、养殖技术,参与培育出“华西牛”父本,即汉江牛业所主推的肉用西门塔尔牛。如今,华中农业销售的采精种公牛和胚胎已“反哺”北方,销往河北、吉林、内蒙、山东等地,成为行业内的金字招牌。

依托华中农业、汉江牛业等本地龙头企业,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和政府帮扶政策,荆门正逐渐形成集肉牛育种、繁育、育肥、屠宰、加工、批发、品牌零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据掇刀区政府相关人员介绍,掇刀区现有华中农业、玖牧生态、合盛畜牧等8家规模化肉牛养殖场,肉牛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正推动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扩大规模,提高肉牛存出栏数。

2023年,荆门市政府引进牛世界集团等知名产业集团,在掇刀区建设年屠宰深加工5万头肉牛的项目,该项目将成为湖北省最具规模的现代化肉牛屠宰工厂之一。“之前我们的牛出栏后都拉到荆州去屠宰,等工厂投入使用后,将补齐荆门肉牛屠宰能力不足这一短板。”李容说。

如今,在荆门的很多高端酒店、海鲜店,少不了安格斯牛肉这道菜,其细腻、多汁、柔嫩的口感备受消费者青睐。而西门塔尔种牛,也打破了“北牛南运”的格局,现在销往全国各地。“荆合香牛”安格斯牛肉这一“荆”品和西门塔尔牛这一好“牛”,打造出了立足荆门、辐射全省的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了肉牛相关企业在荆门集聚和发展,推动了荆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田恒 见习记者 施洁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