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鱼塘接入物联网 武汉智慧农业新潮涌动

湖北日报 2024-12-26 08:24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通讯员 王璐 陈雪莹

在武汉市,从大棚到鱼塘,从种植到养殖,物联网、计算机、生物育种等技术的应用,让农业管理更智慧、生产更精准、增产更增收。近年来,武汉市加快数字农业发展转型,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50%。

今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有了方向标、路线图。岁末冬寒,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武汉的乡村,到田间地头、养殖场户、设施大棚,感受智慧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潮涌动。

温室大棚有了物联网

气雾栽培更智能

在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问津龙丘雾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的三座“金字塔”大棚拔地而起,不远处,还有一座“鸟巢”大棚。新型栽培技术和物联网,让农业种植也能科技感满满。

鸟巢大棚内种植的是青口蜜小番茄,根系伸入盖板下,底部由一根根管道和小水阀串联。“噗”,水阀喷出营养液雾,根系便受到滋养。“这是气雾栽培技术。”三店街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慧军介绍,植物根系状态探测器,实时感知根系生长状态,自动控制水阀喷雾。未被根系吸收的营养液,回流至营养液桶,能大幅减少人力、肥料、水及农药的投入。

物联网的应用,令农业种植更加高效。雨量传感器、测风仪与大棚天窗系统互联;光照度传感器能精确感应大棚内光照,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调节“补光灯”。在金字塔大棚内,有一套自动管理控制系统,大屏幕上可显示不同种植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蒸腾速率等各类数值,用手机就能远程调控。

温室大棚的金字塔、鸟巢等造型,不仅仅是为了突显风格。据介绍,这类特殊造型的大棚,采用六角加固方式,承压与抗风能力大幅提高,能够应对冻雨冰雪等灾害天气。

每年繁育13亿尾

数字化转型如鱼得水

武汉人爱吃活鱼,黄颡鱼(俗称“黄骨鱼”)以其刺少、味鲜,尤其受到偏爱。

“我们每年可繁育10亿尾黄颡鱼和3亿尾马口鱼。”湖北黄优源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质量经理沈凡介绍,2017年该公司在武汉市江夏区鲁湖畔初创,陆续建设了鲁湖基地、桃花山基地、东西湖区成鱼养殖基地。随着渔业设施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提升,公司发展更加“如鱼得水”,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黄颡鱼繁育基地。

沈凡展示了“生产数据分析管理平台”。该平台可自动生成池塘的存塘重量、实时密度、次日投喂方案建议。在东西湖成鱼饲养区,该公司新建了自动投喂系统,通过“散装运输―自动料塔―自动拌饵―自动投喂”,一名工人就能完成近200亩的池塘鱼料投喂。在鲁湖基地,建有遗传育种车间,利用分子标记、群体选育等手段,培育出黄颡鱼养殖良种新品。

近年来,武汉市实现农村千兆光网和5G全覆盖,建成一批数字畜禽养殖场、智慧设施渔业基地、数字蔬果茶基地。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发挥武汉国家农创中心优势,强化数字农业技术协同攻关,全力推进农业生产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