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陈克茂)在悠扬的民乐合奏《盛世国乐》中,一场大中小一体、公民办携手、多主体联合呈现的思政课拉开帷幕。12月13日,“江夏区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同上一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活动在武汉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举行。全区近160名思政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共绘民族团结新画卷。
活动中,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师生各展所长,通过少数民族歌舞、情景教学、实践分享等将现场带入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民族团结场景,展现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少数民族风俗文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一曲合唱《阿鹊鹊》悠扬响起,江夏区纸坊第二小学展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韵味;藏族舞蹈《心声》款款登场,武汉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学子身着传统服饰,翩翩起舞,展现了藏族文化的质朴与热情。
如果说歌舞是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编织着多彩文化的交融与和谐,那么课堂则是铸魂育人的智慧殿堂,深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与认同。
江夏区康宁路学校思政课《中华民族一家亲》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们探究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武汉海
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情景剧《团结奋进,籽籽同心》由学生自排自演自导,通过三部小剧分别重现了大汉民族与西域各族的交往融合、刘伯承将军与彝族小叶丹的结盟抗日,以及大学生“村官”黄文秀深入基层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
此外,江夏区第一中学思政教师胡曼分享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武汉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中学部教师陈喜东则展示了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案例;湖北工业大学马院教师蒋满娟为现场中小学教师带来干货满满的理论讲解,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一幅民族和谐共融的美丽画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诠释与实践体现。而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纵向衔接上,实现跨学段、跨课程的融会贯通一直是各方探索的重点。对此,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熊友华表示,该院通过推行“同上一堂思政课”集体共研活动,实现不同学段教学主体的频繁互动;通过实施“大手拉小手”活动,实现不同学段学生的主体自然对接;通过推动“一体共建”品牌创建活动,实现不同成员单位的双向奔赴。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无疑为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有效的探索路径。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也是展示内容最丰富的学校,武汉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呈现了一幅思政教育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校长王祥高介绍,学校不仅注重德育工作的日常贯穿,更精细化设计了一系列典型活动,如“红五月”“红歌赛”“文博会”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巧妙地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为培养具有深厚民族情怀和时代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夏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展现了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特色。在座各位思政教师身处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在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大家继续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