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处秦岭、巴山之间,辖区以山地为主,有着“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境内的武当仙山是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世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名山与真武大帝的传说有关。12月11日是“国际山岳日”,让我们聊聊和这些名山有关的故事。■记者 冰客
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名曰武当
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景区面积312平方千米。东邻襄阳市,南依神农架林区,西通十堰城区,北临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以其神奇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自然风貌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武当之名,出现于秦汉之前,最早记载武当县名的史籍是《汉书·地理志》,县因山而得名,山名当早于县名。何为“武当”呢?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武当山道人刘道明在《武当福地总真集》中解释道:“乾兑发源,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因名之曰武当”。
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解释,按宋朝道经的说法,地轴指水精神龟,天关指火精圣蛇,玄武是我国古代四神兽(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一,其形象是龟或龟蛇。这说明古人是因为发现武当山形似玄武,而为其命名的。他还解释说,现在人们可以从高清地图上清晰看到,武当山从大巴山蜿蜒曲折而来,山势如蛇;通过航拍照片,又可以发现天柱峰一带惟妙惟肖的巨龟形象。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古人没有航拍技术,怎么就知道武当山“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呢?
武当山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多个景点与真武大帝修仙飞升的传说有关。1994年,武当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沧浪山有“小武当”之名
在位于郧阳区和竹山县边界处,有一座沧浪山,东至房县姚坪碾盘村,西至竹山县双台乡罗家村,南至楼台乡安坪村境内,北至郧阳区鲍峡镇东河沧浪村,呈南北走向,属秦巴余脉。沧浪山长约6000米,宽约400米,区域面积13.4平方千米。有羊皮寨、红岩背等千米以上高峰19座,其主峰海拔1824.7米。其支脉东接房县,北连郧阳,西近陕西白河,绵延2省4县10余个乡镇。境内沟峡纵横,风景秀丽,是鄂西北探险、旅游、观光、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官府在沧浪山修筑庙宇,建成老君庙、五佛洞、千佛洞、皇经堂、灵宫殿、金顶等宗教建筑群。据说,清代中叶以后,鄂川陕边民家道殷实者敬神祈福一般去武当山,资财菲薄者则多到沧浪山。清朝时期最为鼎盛,每逢初一、十五年节和庙会,山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朝山,或为祭神,或为观光,沧浪山也由此获得“小武当”之名。
其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相传真武大帝修道之始曾来此山,至峰顶后,忽感山体摇晃,真武帝立脚不住,于是弃该山而另往武当,至今民间流传着“叫你稳当你踉跄,让你改名叫沧浪”,于是该山便有了“沧浪”之名。另一说法是据县志记载,山顶早年有石盘形如船舱,此山重峦叠嶂、郁林丛生,形如沧浪波涛汹涌,故得名。沧浪山是十堰市的最高山峰,立于金殿观日出乃一大幸事。只见山高天低,日如圆盘,有承天接日,红光浴身之感。
四方山因祖师爷压平山顶得名
据《十堰市地名志》记载,四方山位于六堰偏西北约三公里处,该山总面积3500余亩。海拔578米,顶部有5000多平方米的平地。
“传说祖师爷(真武大帝)初选此山定居,因祖师爷身份重,把山顶压平呈四方形而得名四方山。后祖师爷南迁,人们在山顶建一庙字,房屋达20余间,面积500多平方米,定名四望庙。站立在此庙前,可望四周。”地名专家介绍说。
据了解,四方山至今尚有四望庙废墟可见。在四望庙原址,1976年兴建了市电视转播台。
据史料记载,1974年在四方山的东坡修建了盘山公路,直抵山顶。四方山的东北坡为土门一林场,现有果林面积700多亩。
因海拔高过武当山取名赛武当
位于大川东南面小川境内的赛武当(原名伏龙山),东邻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与房县交界,距市中心六堰25公里,茅塔河发源于此山北麓。
据资料显示,赛武当东距武当山23公里。因山高(海拔1730米)赛过武当山(海拔1612米)而得名。
关于赛武当的来历,在当地流传的是,当年祖师爷先选四望山(后称四方山)定居,把山顶压平呈四方形后,就南迁鸡笼山(即今大川境内鸡鸣山,海拔1268米)。因金鸡常叫,闹得祖师爷昼夜不能成眠,星夜又东迁武当山。天明,祖师爷站立武当山顶,四周极目环顾,见西边有山峰比武当山高,祖师爷当即拔剑斩去此山山顶,掉落在茅塔河中(名“独山”)。
据传,“独山”的山地面积,恰好与赛武当山山顶的切口面积一般大,现在赛武当山为平顶,其典故盖出于此。第二天,祖师爷又伫立武当山巅前后左右眺望,见被他砍截的山仍比武当山高大,祖师爷遂废“伏龙山”原称,而取名为“赛武当”。
雪后初霁的武当山如梦如幻。图/通讯员王晓华
沧浪山素有“小武当”之称。图/特约记者周家山
四方山成为城区市民亲近自然的乐土。图/记者张启国
赛武当以山峦秀美著称。图/记者刘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