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西部篇丨古老皮影跻身“时尚圈”
3:24
皮影俗称“灯影戏”“傀儡戏”,巧妙结合了民间工艺美术与传统戏曲。2011年,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陕西是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渭南市华州皮影诞生于秦汉,完善于隋唐,流传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是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
汪天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县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他继承掌握了制皮、雕镂、敷色等24道皮影制作工艺,并且发展了“推皮走刀法”,让古老的皮影得以良好传承。
受父亲影响,汪海燕自小开始学习东路皮影雕刻工艺,逐渐成长为“汪氏皮影”第四代传承人。
“在我印象里,自己第一件玩具就是皮影,也就是皮影伴随着我至今。”汪海燕说,“我们的制作技艺就是24道工序,中间有一道独有的陕西东路皮影的这种制作技艺,我们叫‘推皮走刀’的技法,也就是左手去转牛皮,右手拿刀不动,左右手配合着去雕刻皮影,我们陕西东路皮影里面雕刻的花纹特别精细。”
在传承传统皮影制作技艺的同时,汪海燕意识到皮影的功能和价值在慢慢拓展。
为了更好地提升华州皮影的影响力,她将皮影与艺术装置、动漫等元素进行融合,让皮影跻身“时尚圈”。
得益于汪海燕的各种巧思,“汪氏皮影”频频“破圈”,其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不断得到社会认可。
作为“00后”传承人,汪海燕的儿子党飞华以新的视角延续着皮影的生命力。通过丰富皮影表现形态、利用短视频传播等方式,非遗皮影被玩出了许多新花样,以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记者:吴鸿波、蔡馨逸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