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天堑变通途 一座座大桥见证长江两岸发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04 13:54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是华东地区的交通要冲,在这里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曾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愿望。但是,这里江宽水急,地质条件复杂。曾有国外桥梁专家实地勘察后说:在南京造桥,不可能。

就是在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决定凭自己的力量跨越天堑。1960年1月18日,随着主体工程正桥桥墩的开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全面启动。此后八年,上万名建设者,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用钢筋水泥和中国人的骨气,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

1968年9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那天,五万多名群众聚集在大桥上,欢呼、庆祝。

三个月后,公路桥通车,这座上层供大型汽车并行、下层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的大桥,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

作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跨越长江天堑的公铁两用特大桥,经历多次维修保护。2014年,南京长江大桥整体被纳入不可移动的文物;2018年,又被列入全国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大桥本身既是跨江通道,也是历史文物,是长江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见证发展变迁

南京长江大桥风采依旧

总台记者 徐大为:一桥飞南北,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连接起南京的主城区和江北新区,成为城市的主干道,长江大桥一共是双向4车道,而且在两侧还有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在设计之初的时候,它的车流量是每天12000台,而现在它的车流量日均已达7万到8万的规模,而且在高峰期的时候,它的车流量还会突破10万辆,所以它也成为南京市主城区最为繁忙的交通路段。

南京长江大桥也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像桥面上的白玉兰造型的路灯,这么多年过去,它的造型一直没有变化,只是变成了更加节能高效的LED灯,而且它的亮度更高。在这个国庆假期,也有很多的市民和游客来到这儿打卡,他们或者是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或者是骑着共享单车散着步到桥上来打卡留念。

大桥的桥身上面有很多的铆钉,在上世纪60年代建造这座大桥的时候,9万多根大型的杆件是需要用高强度的螺栓来连接的,但是当时的条件并不具备,所以采取了铆钉固定和连接的方式。

到2016年南京长江大桥迎来首次大修的时候,检测人员发现,150多万枚的铆钉几乎是完好无损的,这也见证了中国造桥的严格质量把控和技术。

置身大桥的下方,更能够感受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壮丽雄伟。

在下层的铁路桥面不时有列车经过,就在大桥的南桥头堡的位置,一座崭新的城市公园现在已经建成开放,成了游客新的打卡点。

目前,南京建成的过江通道共有13条,逐步实现了铁路、轨道、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多种方式的跨江联系。眼下,建宁路长江隧道、新生圩长江大桥、龙潭长江大桥正在紧张有序地建设施工。到2025年,南京已建和在建的过江通道将达18条。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跨江大桥是南京长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却是武汉长江大桥,它由中苏专家合力攻破技术难关,全国各地建设者万众一心拼搏,在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作为“一五”计划主要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桥梁梦,毛泽东为它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

历经67载,今天,每天仍有300列火车、8万辆汽车通行在武汉长江大桥上。

而在最近十年,湖北全省24座新建在建的跨江大桥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桥梁连接起湖北乃至全国的交通物流网络。

总台记者 凌姝:“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成通车,让曾经被长江阻隔的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京广铁路纵穿南北,火车首次开过长江,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67年寒来暑往,直到今天,每天仍有300列火车、8万辆汽车通行在武汉长江大桥上。如今,已有11座大桥在长江武汉段跨越“天堑”,而这里也成为湖北造桥团队自主创新、技术突破的实验场,众多属于中国桥梁历史的“第一次”诞生于此。

双柳长江大桥是长江武汉段的第12座长江大桥,现场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边跨钢梁进行建设施工。这座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将在明年实现通车。两岸一个半小时的行车距离,将缩短为五分钟,“天堑”再次化为“通途”。

近十年,绵延湖北的1061公里长江岸线上,24座新建和正在建的长江大桥拔地而起,比前65年建设的大桥数量总和还多。截至目前,湖北已建成38座长江大桥,四通八达的桥梁连接起湖北乃至中国的交通物流网络。

桥,连接两岸,也见证发展。这个国庆假期,登上长江大桥,观赏长江夜景成了许多游客的旅游行程。曾经不可逾越的天堑,在一座又一座大桥的跨越之下,早已化作如今美丽的长江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