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许文秀 通讯员汪雨婷 王艳)“幸沐春风,得化寒冬。愿恩师工作顺利,喜乐安康!”在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为刘成武老师送上节日祝福。
三尺讲台育桃李,粉笔无言写春秋。刘成武老师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深耕几十年,用“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传身教、以文化人,带领一批批学生躬耕土地、圆梦土地。
乐教爱生:秉持“挖矿”精神,因材施教
“教书育人,我始终秉持‘挖矿’精神,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只是需要时间去慢慢发掘。”一位学生向记者提供了刘老师的这条金句。从在讲台上略显羞涩的青年教师到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全国优秀教师,刘成武老师已经在教育行业“挖矿”三十余年。
大学刚毕业时,“如何将理论知识讲清楚,让学生听明白”是刘成武老师思考的第一课题。于是引导学生根据“Where”“What”“Why”剖析问题的“3W教学法”应运而生。而初出茅庐的刘老师,也把握着自己的机会。他反复钻研教材,用录音机录下试讲内容,从课程设计、表述方式到单个字的普通话发音,记录、改进、再记录的反复过程中,刘老师逐渐站稳了高校讲台。
五六年的打磨之后,刘老师又开始新的探索。“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掌握走向社会的能力,是我后来重点关注的问题。”刘老师说。“枝叶教学”要求学生在树立主干的基础上,寻找章、节之间的关联,形成“知识树”。“文献导读法”则更进一步。刘老师结合课程安排,进行文献阅读推荐,由学生进行选题思考、论文写作等实践性探索,并通过poster等方式交流分享。这一教学方法也与刘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线上线下“金课”,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忙”起来的教学模式相互呼应。
“严谨又不失生动,”中南民大2015级本科生呼斯乐在回忆刘老师的课堂时,这样说道,“刘老师总能将复杂的土地管理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土地的合理利用。在他的课堂上,我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乐趣,对去上他的课也总是充满期待。”
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刘成武老师始终坚持“以爱导航”的教育理念。每次开课之初,他会为学生们“定制”学业档案。从考勤情况到互动交流情况等,刘老师通过这种方式与每位学生熟悉起来。在中南民大度过了七年时光的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杰,提起跟刘老师之间的故事,依然十分动容:“我自认为不是最聪明或最优秀的学生,承蒙刘老师不弃,在本科阶段就毅然选择我这个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孩子,并倾情指导,至今想来我仍不胜感激。”
近8年,刘成武老师共承担25个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课堂评优次数达22次,主讲课程优秀率达92%,年均工作量超380个学时。这些印记见证着更多学生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发光的同时,也与刘老师一路走来的的时间轨迹交相辉映。
潜心科研:多年钻研,只为一脉贯通
通城,是湖北咸宁市辖县,身为湖北通城人的刘老师,也与咸宁这座城市结缘。早在2005年,还在攻读博士的刘成武老师,就参与了国家基金项目,研究长江中下游的“农地边际化”问题,致力于解决农村耕地撂荒。“边际化”虽是必然规律,但其中“人”的问题,却值得深入探讨。于是“农户行为变化的原因”就成了刘老师新的研究方向。
“一切的研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国家发展得更好”,采访时,刘老师这样说。2006年,刘老师关注到了“农地边际化”对三大粮食作物——谷类、薯类、豆类产量的影响。2009年,刘老师将目光投向“粮食安全”与“土地整治和修复”。在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刘老师的研究仍没有松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刻在刘老师的心头。在他看来,这些年研究的课题,都是一脉相通的,都是为了从不同角度,使国家发展得更好。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省厅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2023年暑期,刘成武老师受邀前往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进行一项评估性调研。在这次实践中,刘老师反思自己的认识,发觉人才培养应当更接地气,与政府发展项目等活动紧密接轨。“政府与产学研要紧密结合,反之亦然。”刘老师也将收获的新启发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刘老师讲时事热点很有趣,这样讲课让我觉得知识是可以被看见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1级本科生谭秋芳激动地说。
在刘老师心目中,“土地问题不仅是自然科学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政治问题”,区域的发展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体。下一步,刘老师会将研究重点放在“全过程整治和生态修复”上,并积极推动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
团队建设:“小”团队携手共创“大”跨越
除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外,刘成武老师也是中南民大土地资源管理团队的负责人。“刘老师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表率。”团队中的胡家蒙老师觉得和刘老师共事收获很多。
“每月开展一到两次,每年达到十五六次”,周一上午九点至十一点的例会,成了土地资源管理团队的日常。例会不仅有中青年教师到场,还会让研究生们参与进来。大家围绕手头的项目,汇报最新的进展。在日常的研讨活动中,中青年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进步很快,而他们也与这个年轻的专业一同前进着。
“小而精”是刘老师对土地资源管理教师团队的定位。刘老师对青年教师们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要保持定力,牢记教师职业使命,回归人才培养初心;第二,要清晰职业目标规划,有自己的人生;第三,要脚踏实地,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做有用的、有意义的科研。
“我最佩服的是刘老师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胡家蒙老师继续分享道,“出差调研不管多晚刘老师都会把当天的材料重点理清楚,他还经常听我们上课,给我们一些指导。”在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中,刘老师也从他们身上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带好团队,共同成长,对接地方发展需要”是刘老师对团队未来最大的展望。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刘成武老师不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传道者”,更是“引路人”。秉承着“以爱导航”的准则,刘老师继续行走在他无比热爱的道路上,为学生点亮前行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