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即将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各地都在践行。位于江苏盐城东台的条子泥湿地,是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核心区域,每年都会有数百万只候鸟来此中转停歇。眼下条子泥湿地就已经聚集了大量候鸟,即将迎来秋迁候鸟高峰期。
鸻鹬类候鸟陆续抵达条子泥湿地
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中的“720”高潮位栖息地,每年秋迁候鸟的高峰期大约是在八九月,但其实从6月下旬开始就陆陆续续有“先行部队”迁徙于此。其中就有全球仅存600只左右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勺嘴鹬。此外还有大滨鹬、大杓鹬、环颈鸻等品种,整体上主要以鸻鹬类为主。
就在几天前,工作人员对鸟群数量进行了最新一轮统计,最多的时候,“720”高潮位栖息地的候鸟数量已达到18万只。
720亩高潮位栖息地 候鸟安心“休息”
什么是“720”呢?其实指的就是这一片区域的总面积为720亩。那么为什么要打造一个这样的高潮位区域呢?
从图片可知,这一边是沿海滩涂,当海水涨潮的时候,沿海滩涂会被全部淹没,滩涂上的鸟群就需要向陆地寻找栖息地。而就在一堤之隔的另一侧,就可以满足鸟群栖息的需求,这里就是“720”高潮位栖息地。
并且大家可以看到“720”的颜色有深有浅,这代表着不同深度的水位,由浅到深分别是光滩、浅水区、深水区。那么需要在水面浮游的鸟类,需要涉水的鸟类以及喜欢光滩的鸟类都可以在“720”找到自己合适的落脚点。
精心打造候鸟“起居室”
此外,整片区域的水位都是可以调节的。比如遇上频繁降雨的天气,水域水位偏高,那么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水泵将水位保持在合适的位置。如果说里面这片是候鸟们的“起居室”,那外面的一圈水道就相当于是“护栏”了,可以避免游客与鸟群近距离接触。
当然,景区也在岸边设置了不少观景平台和高倍数望远镜供游客们观赏。
“起居室”范围继续扩大 候鸟入住新家园
随着生态保护越做越好,其实条子泥湿地的候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地也在逐渐扩大栖息地的建设。除了“720”高潮位栖息地,往北10km左右有一处三面环水的一万亩湿地,还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最喜欢的盐蒿草。再往北10km左右,还有一处将近两万亩的川水湾湿地,目前已经有不少候鸟迁徙于此,甚至有部分候鸟变成了留鸟。
我们也期待着今年能够与种类更丰富、数量更多的候鸟在此相聚。
河南鹤壁 绿了青山 富了百姓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南鹤壁淇县仅山区就占了全县面积三分之一还多,山高坡陡,而且严重缺水、缺土。当地实施国土绿化三年行动,采取引水上山、客土上山等多项科学造林措施,到目前已累计绿化十万亩荒山,不但山绿了、景美了、生态改善了,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金牛岭上,不断有游客前来登山休闲,观光打卡,手机拍照,无人机拍摄,用各种方式欣赏和感受山顶的别样风景。
当地居民 宋恩姝:前几年的金牛岭完全是一个荒山头,经过这几年的绿化,到处都是绿色。我和我的小伙伴经常会来这里散散步、爬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看着周围的景色,觉得心境都变得更加开阔了,心情也非常好。
淇县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林农大户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从2022年春天开始,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财政补贴造林和飞播造林,三年绿化荒山十万亩,沿着太行山脉,打造了一条总长20多公里,覆盖13个村庄的绿色长廊。
在淇县黄洞乡大蜂窝村的山头上,种树大户张玉春和村民们趁着刚下完雨,抓紧补种侧柏和连翘。山地缺水,雨后植树,更有利于树苗成活。三年来,张玉春在政府的扶持下,带领村民累计栽下近二十万棵树木,他们补种的侧柏,根部都带有营养包,张玉春说,自己种树有原则,不但管种,更要管活。
在黄洞乡温坡村,几年前种下的10万多株大红袍花椒刚刚进入收获期,高低错落的花椒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散发着阵阵椒香,村民们穿梭在椒林间,不停地忙着摘取、整理、装筐。
而在黄洞乡的大蜂窝村,一颗颗圆润饱满、青中带黄的蜂糖李挂满了枝头,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的蜂糖李口感好,来的很多人都是回头客,不愁销路。
截至目前,淇县全县包括花椒、核桃、桃、杏、李子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面积已达3.8万亩,为村民每年增加经济收入9760万元。
淇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 局长 马成明:我们用三年绿化了十万亩荒山,筑牢了淇县西部山区的生态屏障,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实施第二个荒山绿化十万亩计划,一任接着一任干,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
江西上饶废弃矿区变景区 绿水青山绘就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植树造林,在江西上饶,当地正在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文旅”模式,将昔日的废弃矿山,打造成平均每天游客量能有上万人次的网红景区,走出了一条从“卖石头”到“卖生态”的绿色富民之路。
沿着江西上饶的灵山山脉向东北行进,穿过重重山丘,一座架着悬空楼阁的山峰,映入眼帘,这里便是隐于山林间的上饶望仙谷景区,峡谷的青山绿水间,处处是景。
上饶市广信区的望仙乡,曾经是江西省著名的石材之乡,石材加工生产线最多时达270条,将近10年的石材开采加工,曾经给这里留下了一千多亩的废弃矿山,土地损毁、植被破坏、生态退化、地灾隐患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今年40岁的本地人秦小红,如今和爱人在望仙谷景区开了一家汉服摄影店。而10多年前,她的父亲就在矿山上从事花岗岩开采。
上饶市广信区望仙谷景区商户 秦小红:我父亲当时在矿里面砸石头,每次回来的时候就带着一身的灰尘,每天下班回去,我都看出妈妈非常担心害怕,只有爸爸回来,妈妈才能安心地吃饭睡觉。
上饶市广信区望仙乡党委书记 周杰:由于当时的无序开采和生产工艺落后,造成开采过程当中山体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非常严重,也造成了一些地灾的隐患,对当地的生态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决定用几年时间,陆续关停全部石材生产线。而矿山的关停,让当地以及周边乡镇不少村民一时间失去了收入来源,很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
上饶市广信区华坛山镇党委书记 杨梅:甚至有举家外迁的情况,造成了空心村的出现。采石业关停以后,群众如何解决就业谋生问题,是我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地先是加快生态修复步伐,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望仙乡周边的生态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后,从2016年开始,引进专业团队,依托独特的峰林地貌,发展生态旅游,着手打造望仙峡谷、飞瀑崖居等景区景点。并陆续完成了所有废弃矿山的修复。
如今,良好的生态、独特的风貌和文化韵味,让望仙谷旅游发展迅速,单日接待游客最高达45000人次,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乡的巨大变化,也吸引了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
上饶市广信区望仙谷景区商户 秦小红:回到家乡发展是因为妈妈也打电话给我,然后也听了家乡的同学跟我说,要我回来看一下,当时我来到景区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场景特别好,也提倡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当时我们就在想能不能在景区里面做一个古装摄影,我们现在店收入月营业额达到20万左右,每天客流量多的话有一两百人。
如今,望仙谷景区运营直接解决当地就业人口2000多人,旅游带动周边村镇人员就业4万多人。
上饶市广信区望仙乡党委书记 周杰:乡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当地就业岗位得到了增加,乡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群众在家门口就解决了就业的问题。我想这就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成果,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