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伏生:爱心点亮求学路,资教助学二十余载

极目新闻 2024-08-09 23:51

极目新闻通讯员 刘建平

敲锣打鼓,跋山涉水,赠送牌匾……8月9日上午,笔者跟随湖北省通城县状元广场爱心服务队,走进四庄乡大源村、大溪村,来到了通城今年的优秀学子周玉秀、雷子扬、洪硕恒的家,了解三位学子勤学苦读的励志路,也探访到状元广场负责人曾伏生的资教助学路。

曾伏生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少年时因家境贫困,被迫辍学打工,挑着酒糟走街串巷叫卖。1991年,他只身来到湖北通城做小本生意,后在通城落户创业三十余年,从一条扁担挑货满街叫卖,创办胖子超市发展到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身的商业综合体——湖北状元广场商贸有限公司。

身为党员的曾伏生将创业的成功归于党和国家的关心与支持,热心公益,帮助贫困学子圆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入党的初心,二十多年来,从支助1名失学儿童起到近300名学子,捐赠金额及物资折合500多万元,为通城教育事业、青年人才成长贡献力量,他先后获得“全国光彩之星”“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通城慈善之星”“咸宁好人”等荣誉。

敲锣打鼓送匾,营造崇尚知识的社会氛围

捐钱捐物可解燃眉之急,营造好学向上、崇尚知识的社会氛围,可以改变几代人的命运。在曾伏生二十余载资教助学的路上,他不仅带着爱心在做,更带着头脑在做。特别是近年来,他将助学目标重点放在推崇优秀学子、倡导好学上进的风气上。

“我吃过没有文化的亏,所以我特别尊敬文化人,年纪越大越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我建设状元广场、资助贫困学生、大张旗鼓送‘金榜题名’的原因。”在捐资助学路上曾伏生向我们介绍了情况。

翻过一座座青山,穿过一片片稻田,来到一层老旧的房屋……8月9日,曾伏生又带着爱心服务队,组织舞狮队、乐队,披红挂彩,将镶嵌“金榜题名”四个铜字的牌匾送到四庄乡大源村,左邻右舍聚在周玉秀家门口的场地上,共同见证这个重要的时刻。

“除了感谢,不知该说什么了。”周玉秀说,家里条件虽然不是很好,但我们一直受到党和政府和社会的关照,特别是唐爱基金多年的支助,这次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就是希望成为一名教师,能让自己这束光照亮他人的前行路。

周玉秀家是低保户,一家七口生活,5个子女上学,全靠父亲在附近村里垒石坎,母亲种10亩田,䃼贴家用,相继送5个子女全部考上大学,今年老四周玉秀考入华中师范大学,16岁的弟弟周玉灵跳了一级考入湖北中医药大学,双喜临门。“孩子们很不容易,他们出生很苦,学费全靠家人打零工和政策的帮扶,没有党和政府唐爱基金人的关心,就没有一家五人考上大学……”母亲的话有些哽咽,女儿是她的骄傲,更是家庭的希望。

送恭贺的村民来了一拨又一拨,都投向敬佩的目光,笑着夸奖,周家从超生游击队到五子登科。

状元广场爱心服务队送匾来到四庄乡大溪村雷子扬家中,一路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好不热闹!

从雷子扬的父亲口中得知,雷子扬被清华大学录取,“从小爱学习,初中进了奥赛班,高中成绩都是前三,很自立自强,我们没读多少书,帮不了什么忙,没让我们操心,今天成绩的取得,是孩子辛勤努力的成果,也是各界关心关爱的结果。”当问及孩子的成长时,父亲嘴角上扬,孩子是他的骄傲,也感谢党、感谢学校、感谢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牌匾长2米4,宽0.8米。”爱心服务队队员小杨说,这是她第三次参加,每年的牌匾都是提前定制,从山东托运到通城,过程虽然复杂,但仪式感令人难忘。

曾伏生说,送牌匾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既是优秀学子们成长的见证,也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曾受到资助的优秀学子陈牡秀说,那场仪式让村里的人对我家有了新的认识,父亲的腰板挺直了,大家看我们的眼神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她非常赞同曾伏生“高调”做教育慈善的理念,也希望广大学子更加崇尚知识,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据了解,这已经是曾伏生连续第9年组织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累计资助了近300名优秀学子,活动总投入二百多万元。

助学初心不改,激励学子在岗位上作贡献

邓怀聪、陈牡秀、胡逸航……细数曾伏生资助的通城考生,共9届24名,但他的爱心远不止这些,经商致富后的他热心公益,成立爱心服务队,让爱洒满通城大地。

“做一件好事简单,但一直做好事很难。”首届受资助的考生邓怀聪感言,状元广场的这份坚持一直感染着自己,如今的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硕博连读,希望将来步入社会,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关注家乡、反哺家乡,为家乡的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谈到邓怀聪,曾伏生印象很深,那是2016年当时正在建状元楼,资金不足,但没顾虑那么多,还是进行了资助,希望这份帮助能激励小邓积极向上,学业有成。

后来回忆往事,曾伏生如是说,考生们遇上“状元楼”,无论是事业、还是学业,都能力争上游、拔尖出彩,这也是激励受到资助的学子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

“小邓很懂礼貌,性格外向,是学子们眼中的大哥哥。”曾伏生在捐资助学暨青年人才座谈会上说,每年会邀请往届和现届的优秀学子们,以及他们的父母,到状元广场来聚会,也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规划未来的平台。

“感谢你们见证我们的成长,学成一定会建功家乡,我会很激动,父母教育我,即使在外面,也要发扬通城人的自信,不能失了通城人的风骨。”6日,洪硕恒在状元广场组织的优秀青年人才座谈会上发表了感言。

当问及曾伏生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资教助学,初衷是什么时,他说这缘于一次家访。

2003年秋的一天,曾伏生偶尔听人谈起,塘湖镇黄袍山区有一些儿童,因家贫失学。当目睹一个个实际场景,并全面深入调查了解后,他心里隐隐作痛,为这些孩子受家庭条件限制,及山高路远导致就学困难而忧虑不安。

返程后的当天晚上,他以通城县个协副会长的名义召集了四十多位个体老板,发起了助学募捐活动,前往黄袍山区助学,让十多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他从中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从那时起,只要听到一些贫困的学生需要帮助,他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如今,曾伏生时常能收到一些学子的感谢信,许多如今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孩子,向他报告近期的生活工作状况,表示不会忘记他的恩情、教导和嘱咐,好好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这也让他更加坚信,资教助学这件事是十分有意义的。

支教路越走越广,希望延续传承

曾伏生说,人和人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推己及人,资教助学这条路只能越走越宽,将以此感染后一代人。

一路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大张旗鼓地将“金榜题名”牌匾送到学生家里,就是要让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感到骄傲,让人人都羡慕优秀学生,激发他们崇尚知识的意识,让优秀学子们的荣誉感和激励感传达到通城县的每个角落。

“如果不是那块匾,可能我也得不到属于自己的‘匾’,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早早的期待,那一刻算是美梦成真了。”往届考生熊谭说,前一年是表哥,当“金榜题名”匾送到他家时,邻居们都来看热闹,母亲十分羡慕,说我要是也有就好了,这完全触动了我,经过辛勤努力,我实现了我的愿望。

“出身并不能决定什么,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掌握命运。”曾伏生时常教育女儿,要向上向善。这些哥哥姐姐都靠的是自己,父母并不是关键因素。

尔后,当着女儿的面,曾伏生问起其中一名学子父母的文化水平,结果可想而知,女儿再也不把基因问题挂在嘴边了。

除助学外,曾伏生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公益活动,推崇善行,传播文明观念,以襄助社会的“成人教育”。

2017年,通城县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市场蔬菜奇缺。为了平抑物价,曾伏生带领员工组织货源,破冰开路,从外地运来蔬菜,保障了市场需求。

从2017年开始,为感谢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他每年都会邀请200余名环卫工人到状元广场吃饭、看电影。

通城是“打工大县”,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比较突出。2018年,他主办了通城县首届“十大孝星”评选活动,感动了无数人,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7年至2019年,他为精准扶贫慈善晚会捐款,为贫困户送温暖,投入数十万元,被通城县慈善总会评为“精准扶贫慈善之星”。

2020年疫情期间,状元广场内的酒店是通城县集中隔离点。他带领员工,每天坚守一线,为医护人员和隔离人员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曾伏生不仅把助学爱洒在通城,还把爱洒在邻省及其他地方。

“他每次都不是空手来,总是给留守儿童捐款捐物。”湖南省华容县新河乡县河口村的村支书周咏亮说,前不久,他带着胖子爱心队到我这来,要我把10个爱心行李箱式的书包和1万元现金送给村里的留守儿童,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并多次慰问福利院老人,教育上鄂高的孩子,要好好学习,报答社会,奉献社会。

做好自己,深知一个人力量微不足道的曾伏生,总是通过自己行动影响和感染着周边的人,让资教助学的爱延伸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