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在城市的边缘,有一片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土地,这里是堆积生活垃圾的位置,也是城市环境的痛点。然而,如今这片土地正在经历一场华丽的蜕变,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数辆挖掘机等设施设备分布在各个建设点位紧张作业,一旁的工人们正在进行绿植种植工作,一派繁忙景象……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荆门高新区·掇刀区麻城镇楚岭岗的迎春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现场,随着该地一期生态修复项目的完成,曾经臭气熏天、投诉不断的垃圾填埋场,正在逐渐蜕变中。
修复填埋库区 将新增绿地30余亩
迎春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荆门高新区·掇刀区麻城镇楚岭岗,累计服务30余年,库容已达到270万立方米,污水横流。这不仅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也给附近居民带来了极大困扰。“我们村就在垃圾场旁边,以前垃圾场的味道真让人头疼,特别是夏天,恶臭味随风飘到村里,村民白天晚上都不敢开窗。去年年底,政府开始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整治,不到半年时间,这里就大变样了。”家住迎春村的村民郑先生说。
施工前
据了解,该生活垃圾填埋场总占地约30余亩,主要承载城区的生活垃圾,一期填埋场于1987年投用,截至2004年关停,二期填埋场于2004年6月启用,截至2020年关停。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该片区已成为城市扩能升级的重要拓展区,而垃圾填埋场严重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和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
2020年,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后,同步关停生活垃圾填埋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荆门市城市固体废弃物专项规划(生活垃圾专项)》,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等相关规范和要求,于2023年年底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整个项目修复完成后,将新增绿地30余亩。”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生态修复是为了实现填埋场及周边土地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促进土地品质、价值双提升,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运用专业技术 攻克治理难题
迎春垃圾填埋场关停时已有270万立方米垃圾,如何才能保证不危及周围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呢?
“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专业技术手段,确保垃圾降解安全可控。”土地整治项目经理廖寒阳介绍,首先,项目将填埋场整体封场,对垃圾堆体进行“整形”,使其规整、抗压;然后在堆体上覆盖土层,铺设排气网;排气网加盖约30厘米厚的土层后,再覆盖2层“保护膜”,加上排水网和2层共1米厚的土层。在这层层保护措施的最上方,才是绿地。
廖寒阳表示,有了“保护膜”,垃圾降解时产生的渗滤液就不会漏到周围的土壤中,而是从专门的排水管中排出,被收集后经过环保处理,成为可排放的清澈水体。
一期生态修复项目完成后
“渗滤液就是人们常说的垃圾‘臭水’,它不仅会滋生细菌,还会污染环境。”廖寒阳说,每1吨垃圾中,约有72%是渗滤液。经过多次修复处理后,1吨垃圾会“浓缩”为20千克左右的固体盐泥。对盐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垃圾的安全降解就告一段落。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个月,迎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一期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散乱发臭的垃圾山堆体已被泥土覆盖,周边区域空气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水质显著向好。
修复后整体效果图
“现在什么味道都闻不到了,特别开心,听说所有项目完成后,这里将变成一个拥有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宣教基地的大型生态公园,很期待所有项目完成后的样子,感谢相关部门。”郑先生说。(记者 龚小强 通讯员 郭秋月 杨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