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有不少菜农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去城里赶早市。而同样忙碌的还有当地两条“卖菜公交”线,26路和隧道1路线上的司乘人员。“卖菜公交”一头连着农村的菜农,一头连着城里的早市。努力生活的人们,因“菜”结缘,因“车”相伴,“卖菜公交”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天妃庙村的高香爱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除了种麦子,家里还有半亩多的菜地,这些莜麦菜、香菜、茼蒿等十多种蔬菜都是她的小金库,因为这些新鲜的农家菜拿到城里的早市上都是抢手货。
晚上九点多,忙完家务的高香爱,开始在自家小院儿里择菜。像莜麦菜、小白菜这样的叶菜,她都会仔细地切掉菜根,摘掉干叶和黄叶,然后再捆成小捆。虽然做起来要麻烦些,但青菜的卖相好,收入就能更多些。
菜农 高香爱:一捆一般是400克,卖两块五,两块也卖,讲价就卖。自己家种的小菜,收拾收拾拿出去卖了,强于扔在地里。
能常去城里卖菜,还要得益于离家不远的26路公交,和只需原地换乘一次就能抵达菜市场的隧道1路公交,这也是青岛开通了10年的“卖菜公交”。
快乐运“蔬”线 穿隧跨海赶早市
26路和隧道1路连起的这条“卖菜公交”,其实最初不是专为菜农服务的,考虑到菜农带着大筐小筐上车,也确实对其他乘客有影响,公交公司就干脆把26路的始发时间从早上5点40分,提前到早上5点。这样,乘车的都是菜农,这条线路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卖菜公交”。
菜农 张天学:今天带了芸豆、大葱、黄瓜、茄子、柿子,带了一百三四十斤,都能卖了。
早上4点多,26路的起始站已经有不少菜农在等车了。扁担、小推车、大筐子是这些特殊乘客的标配。
早上4点50分,26路公交提前10分钟进站。车门打开,菜农们就忙碌起来,公交车的驾驶员和导乘员也都来帮忙。
26路公交线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一条公交线,由于西海岸新区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加之以前胶州湾海底隧道没通公交,菜农想去市区卖菜非常不方便。
2014年10月,隧道1路公交通车,与26路公交线实现了在滨海学院站同站换乘。自此,菜农穿隧跨海到青岛市区卖菜成为可能。10年来,这条“卖菜公交”线已经服务菜农超10万人次。
菜农 庄振东:坐这个车很方便,不是这样的条件,谁能去卖菜?有菜也卖不了。
青岛真情巴士26路公交车驾驶员 张光山:为了让菜农都能上车,所以前三班车时间都加密度了,三分钟一趟。
26路公交的头班车,车上没有空座,通道上堆满了菜筐、菜篮、布袋、麻袋,车厢里弥漫着菜的清香和淡淡的泥土味儿。
车到滨海学院站,26路与隧道1路几乎是无缝衔接。挑着扁担、背着筐子,转趟车也确实不容易。
从26路转乘到隧道1路卖菜公交上。车厢的扶手上挂着辣椒、黄瓜、茄子这样的蔬菜形状的装饰物,而通道上摆满了装有新鲜蔬菜的袋子和菜筐。这辆满载着人间烟火气的“卖菜公交”早已成为菜农和驾驶员之间的一条纽带,由于每天朝夕相处,他们之间已经非常熟悉了。
菜农 高香爱:都这么多年了,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司乘人员都帮着我们抬这个菜。
青岛隧道巴士第二分公司隧道1路驾驶员 钟以雷:有时候,他们拿着早餐煮的鸡蛋让我吃,我就感觉特别感动,跟自己家的父母似的。
早市新址 助菜农乐享丰收
有了“卖菜公交”,菜农们自家地里的菜运出来方便了;而为了让他们卖菜顺利,当地街道协调了城管等部门,在距离隧道1路终点站500米的台西纬四路,找了个小院子当早市,一直开放到中午12点。
菜农告诉记者,之前他们都是在马路边卖菜,而这个菜市场是今年6月初专门为菜农设立的,有了固定的场所,周边又有居民区,菜很快就卖出去了。
菜农 张天学:在这里固定,还卖得时间长,以前卖到7点半,现在卖到12点。卖半个小时就剩这点货了,很好。
青岛市市南区八大峡街道执法中队中队长 孙凯:小院内有专人管理,有专人打扫卫生,为了让他们的经营环境更好一些,同时也对他们有个更规范的管理。
从菜地到早市,从乡村到城市,将近60公里的卖菜路,他们每天这么走着,乐在其中。热闹的早市,容得下世态万象;忙碌的“卖菜公交”,承载着人间烟火,它们不仅解决了菜农们出行的问题,也体现出了这座城市解决民生难题的温度和智慧。
(总台记者 王睿哲 徐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