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
土生万物,地载万代
自古人们就重视耕作
汉代时人们发明一种
可以将低处的水提到岸上的“神器”
后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的排水灌溉
它就是龙骨水车
01
看!田边有“水龙”在吐水!
第一眼看去,它像不像一艘龙舟?
使用时还真需要“划”
不过是在岸上
它就是龙骨水车(又称翻车、踏车)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提水灌溉工具
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
使用时间最为久远的农用水车
△ 龙骨水车模型,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龙骨水车由木链、水槽、刮板等部分组成
木头制作的水槽是“龙身”
水槽内由木条和刮板作成链子
连成一圈套置于水槽中
节节木链似根根龙骨
因此得名“龙骨水车”
使用时,将龙骨水车放于岸边
将水槽的一端伸入水中
摇动把手,木链周而复始转动
串装在木链上的刮板
便能顺着水槽把河水提升到岸上
灌溉农田
另外,龙骨水车还可以搭配使用
对于较高地势的旱田
可用多部龙骨水车分级提水
这真应了龙骨水车车身上的两句话
“深山老木变化成龙
行到池塘禾雨便通”
02
龙骨水车的运动原理
类似自行车链条
摇动把手,龙骨水车为什么就能提水?
它的工作原理类似现在自行车的链条
运用了齿轮传动和链传动的原理
△ 自行车链条驱动示意图
龙骨叶板是链条,两个轮轴是链轮
当人们摇动龙骨水车的把手
主链轮转动带动链条以及从链轮转动
就可以使串板持续刮水向上
△ 《天工开物》中的拔车(即龙骨水车)
另外,龙骨水车链条与链轮的啮合
依靠的是龙骨板叶之间的间隙(凹槽)
与两轮上凸起的木板相互配合
这种啮合方式更加适合木制零件的特点
且制作简便
链传动在工作时得益于这种一一对应关系
不存在打滑现象且效率高
能适应多种环境
03
“生”于汉代 “成长”于三国
水车家族越发壮大
据文献记载
翻车(龙骨水车)最初出现于东汉时期
用于道路洒水
三国时期
马钧在之前翻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
让它可以将水引至高地进行灌溉
既省力又很有效率
△《王祯农书》中的翻车
△ 脚踏式龙骨水车模型,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到了唐代
脚踏式龙骨水车出现并普及
唐朝政府曾出水车样式令京兆府造水车
供百姓使用
△ 《清明上河图》中的龙骨水车
在今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
宋代时已普遍使用龙骨水车
旱时车水入圩 涝时排水于外
有力促进了江南圩田的发展
△ 《王祯农书》中的牛转翻车
牛转翻车、水转翻车出现于元代
畜力和水力被运用到提水灌溉中
特别是水转翻车
只要河流不息 则提水不止 昼夜灌溉不停
王祯对此以诗赞曰
“谁识人机盗天巧 因凭水力贷疲民”
△ 《王祯农书》中的水转翻车
由于提水能效高
龙骨水车对农田灌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劳动人民减轻了农作负担
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成为中国重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直到电水泵的出现
它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龙骨水车的发明体现了古代先民们的创造力
铸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
更是中华农业文明的象征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峰 文案丨邵希炜 视觉丨朱灵萌 审校丨朱冬梅 统筹丨刘莹 田昊原 特别鸣谢丨中国农业博物馆 总台北京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