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以来,山西平均降雨量为38mm,较常年同期偏少37.3%,晋中及南部大部偏少5成以上;高温天气频发,最高温度超过35℃的天数普遍超过去年,全省平均气温为20.2℃,较常年同期偏高1.6℃;大部分河道流量较往年偏小,水库蓄水量较往年偏少,供水保障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临汾侯马市和运城新绛县边界处河面出现断流。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6月11日农业农村部对山西启动干旱防御IV级应急响应。
四级应急响应意味着什么?根据国务院2022年印发的《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按洪涝、干旱、台风、堰塞湖等灾害严重程度和范围,将应急响应行动分为一、二、三、四级。其中,一级应急响应级别最高,四级最低。中国农业大学气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锦介绍说:“启动应急响应,本身就意味着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了,只是在重大自然灾害中比较轻而已,所以必须要引起重视,积极采取各种减灾防灾的措施。”
6月13日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山西省气象台发布干旱橙色预警,预计晋中东部、长治大部、晋城大部、临汾东部、运城北部未来一周无明显降水,部分旱地不能及时播种,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重旱。
山西省气象局2024年6月22日07时发布的天气快报截图。
6月17日,农业农村部对山西启动农业抗旱三级应急响应。
在夏播进入高峰期的关键节点,天气持续高热少雨的情况下,适期适墒播种不利情况出现,山西各相关部门如何应对,记者进行了采访。
山西省2024年6月以来各地市累计降水量。
旱情程度如何?
6月20日,记者从太原市出发,驱车前往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西见子村。途中道路两边的玉米长势不一,在水地的玉米已有一人多高;而在西见子村1000多米海拔的旱地地带,普遍存在玉米不能按时令下播的情况,一些下播的地块刚出苗,但缺苗断垄非常严重。与此同时,苹果地里,部分苹果开始发蔫儿,地上已有一些落果,有村民在一趟趟地用拖拉机从家中接自来水进行浇地。
6月21日中午12时许,记者在忻州市忻府区九原街办小奇村看到,一些玉米叶子打卷,根部呈红色或黄色,土地开裂,均为干旱的表现。
“山西受旱情影响最大的地区是长治、运城、临汾等地,影响最大的作物主要是夏播玉米。”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温日宇分析说,从今年3月份开始基本没有“有效降雨”,导致很多地方春播、夏播玉米没有播下去,或者已播种但无法出苗。
何为“有效降雨”?
有机旱作农业创新团队正高级工程师韩广森解释说:“一般来说,大于10毫米的降雨称为有效降雨,但在今年重旱下干土层超过了13公分情况下,10毫米的降雨也是无效降雨,因为雨水和底墒接不上,土壤中间就是干的,播种后种子即使发芽,根也扎不下去,会形成悬苗,容易吊死”。
眼下,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各小分队、山西省1万余名体系专家、农技人员全部深入田间地头,及早摸排受旱影响情况,经与水利、气象等部门连续会商,对全省旱情进行研判:
——干旱对春播作物总体影响不大。目前,山西3475万亩春播作物处于苗期,春播且中北部墒情总体较好。长治、晋中、临汾部分部分田块有缺苗断垄情况。
——干旱对夏播工作有一定影响,但大部分可防可控。
山西夏播区主要在南部麦区,近期南部降水少、光照足、温度高,有利于麦收,但是土壤失墒快,表层墒情总体不足,对播种有一定影响。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王圆荣分析称,从太原以北,如大同、朔州、忻州等地,虽然降雨量比往年少,但是墒情还算好,作物生长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未来一段时间依然无降雨,这些地域也肯定会出问题。影响最大的地区在山西中部、南部,如晋中、运城、临汾、晋城、长治等地。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旱地夏播玉米,尤其是在海拔高的传统旱作区,由于持续干旱,出现了玉米未下播、出苗率不高等问题;而在水浇地则是存在排队浇水的问题。而在运城、临汾等地,正值麦收时节,但是俗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对麦收影响不大反倒有利。
总体来说,由于所处地域不同,降雨不同,作物不同,山西各地旱情情况也就不同,但是存在旱情严重的区域。依据研判结果,山西对抗旱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各地各相关部门正积极联动做好抗旱稳产增产工作。
旱情如何缓解?
在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西见子村,记者看到,探墒播种机正在海拔1000多米的丘陵旱地加紧播玉米,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创新团队的专家们在指导种植。
据了解,玉米一般在5月1日前后下播,但是由于表墒较差,农民们一直在等降雨,等着等着就耽搁了。
“广大旱区的农民们眼巴巴等着下雨,但是越等越旱越被动,越等越种不下去。”
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项目首席专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娟玲研究员说,在研判到旱情可能持续,将影响播种的情况下,团队积极行动,和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一起,先后2次组织种植大户、农机手、社会服务组织在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的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李坊试验示范基地,召开了玉米探墒播种技术效果展示、现场操作、示范培训的观摩会,宣传推广探墒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为加速应用、扩大面积、减少损失,我们调拨机具,提供农民免费试用,免费跟踪服务。
长凝镇西见子村委主任闫富荣第一时间组织种植大户现场观摩,看完成效后,经镇政府的统筹安排,山西农大的大力帮助,共调来5台探墒播种机。“从5月30日开始组织全村抢种,连续多天从早上5点多到晚上11点。”
有机旱作创新团队研究员黄学芳对探墒播种保苗的技术原理进行解释:重旱发生时,地里并不全是干土,一般到地下10到12公分就有湿土。而探墒播种就是把上面的干土划开,将种子播到湿土位置,加上夜间底土暖于表土,水汽上移,在种床表层冷凝聚墒,增加了种子周围的水分,为种子发芽出苗提供了安全保障。“这是‘向地要墒’的主动抗旱技术,也改变了老百姓‘等雨播种’的被动观念。”
山西农大有机旱作创新团队是全国最早研究探墒播种技术,并于2010年获首个探墒播种机专利,至今已到第三代。它可以根据不同墒情选择不探、浅探或深探,并达到苗全、苗齐的理想效果。王娟玲介绍说,旱情期间,团队成员分赴晋中、临汾等地,看墒情,出主意,给办法,机器到哪人到哪,提供全程服务,取得了显著效果。
“虽然依然很干旱,但是从5月30日下播后,现在我的13亩玉米地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出苗了。”西见子村种植大户张春太尝试到这一技术的好处,上传到个人抖音账号,吸引了2万多的浏览量。
“经过一段时间紧张忙碌的应播尽播,截至6月22日,全村1500多亩土地,已播种面积达1300余亩,帮村民将损失降到最低。”西见子村到村工作大学生严亚龙介绍说。
连日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各小分队深入晋中、临汾、长治等市,指导各地因地、因时、因墒、因苗开展抗旱防灾、抢墒播种工作。农技人员、技术体系专家深入墒情不足地区,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阶段和旱情发展趋势,分区分类查苗情、查墒情、查虫情,指导落实抗旱减灾措施。其中,山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组织26名省级专家分赴各地开展指导,农技人员深入56个县的532个村,落实抗旱保苗、排水降清等关键技术,指导服务7700余农户,解决农业生产难题249个,向5000个生产主体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和抗旱减灾技术措施。
据了解,各地正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抗旱工作:
——临汾市争取抗旱资金,降低旱情风险,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千方百计扩大浇灌面积,做好保险理赔工作,减少农民损失。
——忻州市忻府区、临汾侯马市、晋城高平市等地的种植户们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滴灌带的铺设作业,节水灌溉技术正在应用;
——运城市盐湖区,1500余台播种机正全力推进夏播工作,预计一周左右全面结束30余万亩玉米夏播工作。
与此同时,山西水利厅积极组织指导相关地市县水利部门全力开展抗旱保供水保灌溉,坚决守牢城乡供水安全底线。各地充分发挥山西大中型水库的调度抗旱作用,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全力做好保居民供水、保障农业灌溉需求。
晋中市昔阳县孔氏乡孔氏村第一时间新建提灌站,租用水泵、发电机等设施设备,为村民解决农业生产季节的田地灌溉需求。
在运城市万荣县北赵引黄灌溉水源站,14套管组同时运行,水源站供水流量将达到每秒10立方米以上,进一步保障灌区用水需求。与此同时,万荣县高村镇北薛村,在水管员李建有正协调农户排队浇地,保障作物生长。
截至目前,山西省水利厅及时指导运城、长治、临汾等受旱地市,累计投入抗旱人力9500余人,启用机动运水车400余辆、机动抗旱设备1600余台、提水泵站186处、机电井3.8万眼等水利设施,全面保障旱情影响区域的供水安全,其中运城市禹门口、尊村等大型灌区上(放)水56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3.14万亩,出现临时饮水困难的550余人饮水问题已通过拉水送水方式予以保障。目前,城乡供水保障总体平稳可控。
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43亿元,支持山西等7省受灾地区做好抗旱防灾救灾等工作,山西正及时将4220万元抗旱救灾资金进行分解下达到受灾县(市、区)。
山西气象部门也同步加强行业气象服务,为科学应对高温干旱做好保障,通过气象直通车向5000个生产主体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和抗旱减灾技术措施,指导防范应对。目前,正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累计飞机作业67架次,地面作业764次,长治武乡、沁县,运城平陆以及大同阳高等地已适时采取人工降雨作业,对抗旱保苗和农业生产发挥一定作用。
有何经验启示?
6月21日山西出现分布不均的降水过程,95个县(市)出现0.1至13.8毫米的降水,北部大同,南部运城、晋城和长治旱情有所缓解。据2024年6月22日全省土壤墒情监测结果显示,山西10厘米土壤层运城、晋城大部和长治南部旱情缓解;0~20厘米土壤层,北部大同和南部大部旱情缓解;20~50厘米土壤层干旱范围较小,受降水下渗影响,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墒情有所改善。
截至目前,夏播粮食面积573.4万亩,完成意向面积的94.3%,其中玉米480.1万亩,大豆15.7万亩,薯类13.3万亩。已收获小麦803.5万亩,进度97.7%,其中运城434.8万亩(已收完)、晋城64.9万亩(已收完)、临汾287.5万亩、晋中6.5万亩、长治7.5万亩,吕梁2.3万亩。
在采访过程中,农技专家指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农业技术未真正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在山西,地膜覆盖、旱地玉米探墒播种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技术、节水滴灌等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仍未在全省大规模推广,很多农民不了解,或者持观望态度。
农民科技素养有待提高。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接受程度不一,相关部门对农民培训不到位。对此,王娟玲建议:团队不仅拥有探墒播种抗旱保苗技术,还有其他调墒、补水保苗等艺机一体化系列技术,在不同干旱年份完全可以发挥显著抗旱增产作用,希望这些技术可以在山西、黄土高原乃至北方旱区大面积推广。时令不等人,如果这些技术在今年提早用,很多区域播种出苗效果会更好。
气象部门未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针对性作用。如果提前观测到在夏播时节少雨,很多地区可以通过尽早更换玉米种子品种,及早整地,提前下播等措施挽回损失。“如果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建议各地可根据自身地域情况,提前更换生长期较短的玉米品种,如甜糯玉米,如果错过播种时节,还可补种一些豆子、高梁等作物。”郭正宇说。
值得关注的是,从山西到全国的农业生产中,还是以小农户为主,大农场比例较少,面对极端气候,小农户的应对能力更低,如何采取更多有效措施,王娟玲表示,技术专家应该联合各级政府部门、农业部门增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将各类预防知识普及在前。
“金台观晋”是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着力打造的新媒体品牌专栏。我们努力以人民日报的大格局观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布局,努力呈现一个真实客观的山西。
统筹:何勇
本期策划:何勇
文字:人民网山西频道记者 桑莉媛 武笑
出品: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人民网山西频道
投稿邮箱:rmrbsxf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