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夏种夏管时节华北遭遇罕见高温 记者实地探访四省抗旱保收

楚天都市报 2024-06-19 07:40

北方持续高温干旱,华北多地遭遇40℃以上罕见高温。据预报,6月20日之后随着新一股更强的冷空气南下,北方大范围高温才可能得到缓解。

目前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大忙时节。高温干旱情况如何,对农户的生产有何影响?近日,极目新闻四路记者一起深入河南新乡、河北邯郸、山西闻喜、安徽淮北多地田间地头,直击当地旱情和抗旱保收情况。

河南省新乡市

当地多措并举开展抗旱 村民趁着降雨日夜灌溉

村民牵水带引水浇地

□文/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丁伟

河南多地盼来及时雨

6月15日晚到16日,河南多地迎来久旱后的降雨,开封、郑州、周口、商丘等地的土壤缺墒情况有所改善。5月以来,河南省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少了70%以上,半数以上气象监测站点达到中旱以上等级,重旱、特旱范围不断扩大。截至6月12日,河南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

16日,极目新闻记者前往新乡,沿途经过信阳、驻马店、漯河、许昌、郑州等多地。经过驻马店时,当地开始下雨;到郑州时,已下起大雨。

据河南省气象局消息,在人工增雨和自然降水共同作用下,6月15日夜里至16日,河南省淮河以北和信阳西部普降喜雨。截至6月18日上午9时,郑州、开封、周口、漯河等地陆续终止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然而,这场久盼的甘霖分配并不均衡。16日下午,卫辉市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即使下雨时,他浇灌玉米的水泵也一直没有停,“有的地方雨下得大,但这边下得不行,没下透,就湿了一层。”

濮阳市多位村民表示,当地确实也下了雨,但只下了一会儿便停了。

种粮大户日夜灌溉忙

“我是6月7日播下的玉米,按照正常的话,现在该透尖了。但地里没有一点墒情,出苗实在太困难了。”卫辉市孙杏村镇王奎屯村种粮大户申先生11日对媒体表示,他家种了150亩的玉米,以往4天就能把地全部浇完,但今年直到11日还有三分之一没有浇上水。

6月16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王奎屯村实地走访。多位村民表示,今年的干旱确实严重,多年未曾遇到过。不过好在现在灌溉比较方便,家里的玉米地都已完成了第一轮的浇灌,玉米种子都已发了芽,没有耽误农时,“普通家都浇得差不多了,要说还有没浇完的,可能就剩承包地的种粮大户了。”

上文中的申先生就是村民口中的种粮大户。17日上午,益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承包的田地也都已全部浇灌完毕。

17日中午,记者在孙杏村镇杨大屯村遇到了正在浇地的窦师傅。据他介绍,有老板在当地承包了数百亩的农田,他是被雇来专门浇地的,一天工资200元。“这一块地有八九十亩,已经浇了十二三天了,今天下午就浇完了。”窦师傅介绍,为了早日缓解旱情,他和同伴实行两班倒,“我是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8点,到点他就来替我,水泵昼夜不停。”

窦师傅使用的灌溉设备是喷枪,水泵从机井中抽取地下水,水管再将水输送到喷枪。“喷枪打出的水是一个扇形,可以喷二十多米远。”窦师傅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给喷枪重新换一个位置,确保每一块田地都能浇灌到。

窦师傅还介绍,因为干旱,地下水位也在下降,“新机井还好一点,有的老机井打得浅,都抽不出来水。”窦师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虽然近日降雨对缓解旱情作用有限,不过下过雨后确实凉爽了许多,前几天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他一天就要喝掉几大瓶的水。

“这次浇地能让玉米种及时发芽就行,过几天还要不要再浇,就要看下不下雨了。”窦师傅介绍,还有玉米种没有出苗,后期可能视情况进行补种。

与窦师傅浇的地一路之隔,是村民郑大姐家的鸭棚和七八亩玉米。郑大姐告诉记者,十几天前,她已经将玉米地全部浇了一遍,“玉米种子也都发芽长苗了。”因为浇地早,郑大姐家的玉米苗长势要好于窦师傅正在浇灌的玉米苗。

河北省邯郸市

部分玉米地现宽大裂缝 村民凌晨抽取井水浇地

村民郭师傅用井水浇地

□文/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

村民抽井水浇玉米地

6月16日下午2时许,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河沙镇镇西堤西堡村,刚下过阵雨的天气颇为凉爽,村民郭师傅正在地里抽井水浇地。

52岁的郭师傅种了5亩小麦。半个月前小麦收割完成,他一直等着下雨,以便播种玉米,却等来了持续高温天气。

为了不误农时,郭师傅在6月9日播下玉米种子。直到最近两天,当地才下了阵雨,但雨势太小,未能将土地浇透,只打湿了表层。他只好用水管从机井抽水浇地,花了整整2天,终于完成整块地的浇水工作。

几年前,郭师傅和七八户人家共同打了一口130多米深的机井。几年来,这口井基本能够满足他们几户村民的灌溉需求,今年更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期待灌溉渠早日建成

6月16日下午3时许,邯郸市魏县院堡镇西薛村,村民薛大爷刚给自家的一亩多玉米地浇完水。今年春天以来,当地没有下过一场大雨,加上前几天持续高温,旱情比较严重,薛大爷和村民们都用机井的水浇地。由于井水不够用,他家的小麦产量不如往年。

“这口井是我们十多户村民一起出钱打的。”薛大爷说。

旁边的一块地里,玉米苗已经长到20多厘米高,但长势参差不齐。因为干旱,地里出现大片裂缝。

后寺村村民苗先生坐在三轮车上休息,一根水管正向田里放水。他种了约8亩小麦,半个月前收割后,几天前播下玉米种子。他使用的机井是十来户村民集资打的,由于人数较多,他们约定轮流使用机井抽水灌溉。今年由于旱情较为严重,机井的水不太够用。

6月17日上午11时许,村民王女士和儿子顶着烈日抽井水浇地。当天凌晨3时许,上一家才用完机井,为了不浪费时间,母子俩连早饭都来不及准备,带着开水和几个西红柿来到地里干活。

附近不远处,一条灌溉渠正在修建中,一直通向十多公里外的漳河。

魏县北皋镇杨柴曲村旁边,一条较宽的沟渠也正在进行重修,但沟渠内没有水,长满杂草。一位村民介绍,这条渠名为魏大馆渠,长达数十公里,重修是为了引水灌溉。

苗先生和村民们对在建的灌溉渠抱有较大的期待。他们表示,这些年他们村及周边村子都依赖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井的出水量越来越少,甚至有一些机井已无法使用。而且,抽取井水灌溉还需要消耗电费,提高了种地成本。如果灌溉渠能够发挥作用,他们就可以不使用地下水灌溉。

苗先生还介绍,为了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现在当地已经不允许再打新的机井了。

当地正修建全域水网

6月17日,记者从魏县农业农村局获悉,当地从卫河、漳河、岳城水库等上游水源地调水,结合自备井供水,基本满足了当地的灌溉需求。同时,农业部门派出大量农业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做好夏播夏种工作。此外,当地正在修建全域水网。

魏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王先生介绍,当地结合地表水的引进和地下水的综合利用,加上节水设施的运用,农田灌溉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今年的夏播工作已大体完成。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当地正在修建全域生态水网,除了建设新的地面灌溉设施外,还对一些原来的坑塘水渠进行建设利用,完善灌溉系统,降低对地下水的依赖。当地水利和农业部门目前有一个压采地下水的综合治理项目正在推荐中,该项目旨在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增加地表水利用率。

山西省运城市

村民昼夜蹲守田间地头 从机井引水浇灌玉米地

村民吴引群为夏播玉米浇水

□文/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舒隆焕

蹲守一天才浇几亩地

6月16日,山西运城闻喜县等地迎来一场小雨。公开报道显示,山西省平均降水量为32.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2.8%,其中晋中及南部大部偏少五成以上。

作为“晋南粮仓”的运城市,进入6月后几乎无有效降雨,旱情持续发展,对夏播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目前,运城市沿黄河14个提水泵站开足马力上水,把黄河水送到该市多个区县的田间地头。而闻喜县河底镇马家庄村暂未实现引黄灌溉,机井是村里主要的引水设施。

16日,记者在该村走访了解到,村里所有深井全部启动,优先保障夏播玉米地浇水和人畜吃水。

65岁的吴引群种了13亩地。他家的小麦在6月初收割完毕,立即种上了玉米,但因高温干旱,迟迟没有出苗。

“天气太干旱了,地里的草都晒干了。”吴引群说,他已经连续给玉米地浇了四五天的水。

16日下午,一场小雨过后,吴引群查看墒情,土壤表墒有两三厘米深,对缓解旱情有一定作用,但玉米出苗仍有难度,需要坚持浇水。

吴引群说,因为高温干旱,村民持续浇地用水量大,导致机井水位下降,往年从一口机井引水浇地即可,今年他们不得不同时从两口机井引水。尽管如此,出水量依然较小,一天也浇不了几亩地。

开闸放水、接管引水、蹲守浇灌……16日晚10时许,吴引群才结束当天的浇地,当日他在地里蹲守了18小时,才浇了几亩地。他说,“我家的玉米播种得比较晚,如果后续几天不再下雨,还要持续浇。我浇完了,赶紧把机井让给下一家。”

17日,是吴引群浇地的第6天,当日他家的13亩夏播玉米地将全部浇完。他说,“今天天晴了,气温又回升了,接下来就等着玉米出苗了。”

引来黄河水保障夏播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连日来运城市组织了各级多个部门开足马力全力抗旱保浇。

闻喜县融媒体中心6月13日报道,该县后宫乡上院村为了确保村民的夏播玉米及时浇上水,从麦收前就对全村所有的明渠和机井进行了检修和维护,深井启动后优先保障夏播的玉米浇水和人畜吃水,机井管理员24小时值班,为全村夏种和夏管提供了保障。该村村干部表示,“我们村的玉米种植面积是五千亩,全村启动了21口深井,在半个月之内要全部完成灌溉任务,各机井管理员随叫随到。”

据央视新闻6月16日消息,为应对高温干旱天气,运城市加大调引黄河水力度,积极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措施,为夏播提供水源保障。这两天,运城市夏县陈乔村村民已铺设好引水管,让玉米地浇上了黄河水。夏县水利局工作人员称,目前该县每天能调引黄河水6万余立方米,灌溉面积600余亩。

运城市河津市为了保证夏播质量,提高玉米出苗率,当地组织9支农技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对种粮户进行指导,采取滴灌、喷灌等措施,加快浇灌进度、提高灌溉效率。

另据运城市政府官网消息,近日运城召开专题会议,重点强调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指出,要打好抗旱组合拳,抢抓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精准调度各类水利工程,优化水源配置,统筹做好蓄水保水工作,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企业生产、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运城日报报道称,截至6月14日,运城市434.8万亩小麦已顺利收割完毕。为抢抓农时,当前该市正积极推进夏播玉米工作,玉米播种面积已超过275万亩,预计6月20日前全面完成。

安徽省淮北市

久旱无雨农户延迟夏种 引江济淮工程调水应急

村民从机井抽水喷灌

□文/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奇

久旱无雨致土壤沙化

连日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安徽省粮食生产10强县淮北市濉溪县,采访当地全力抗旱保种情况。6月16日,在濉溪县刘桥镇杨湖庄,许崇伟驾驶农用车给自家的20亩农田施肥、播种。他的母亲陈女士在路边照顾着两个孙子,等着往车尾添加肥料和玉米种子。

许崇伟家的这20亩地,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此时正是播种玉米的季节,只要雨水充足,玉米很快就能生根发芽,半个月就能长成绿油油的一片。

然而,因为持续多日高温少雨,今年麦收后,许崇伟家迟迟没有播种玉米。“天气太热,又一直没有下雨,种不了。”陈女士对极目新闻记者说,从4月开始,当地都没下过雨,干旱情况严重。

好在比起前两天39℃的高温,当天气温有所下降,而且天气预报显示过几天会下雨,于是,陈女士决定先将玉米种子播下去。20亩地,只需半天就能播种完,她计划先人工浇一次水。

村民张女士带记者来到她家的玉米地。地里已经长出约10厘米高的玉米苗,较深层的土壤还残留着水分,地表则已出现裂纹。一旁的还未播种的地里,土壤已经沙化,出现几厘米宽的裂缝。

农户从水井抽水浇地

6月17日,濉溪县又是一个晴天。在刘桥镇与百善镇交界处附近,农户赵从飞家的地里铺设的水管持续向两侧喷灌。赵从飞家有羊养殖场,还承包了近80亩农田。田里收获的小麦和玉米既可以用来出售,平时也是羊的饲料。

赵从飞家麦收时间比其他农户稍晚,今年6月5日才收完。因为干旱,他在麦收后只种了20亩玉米,并使用水管自动喷灌。水是从田间公用灌溉水井抽上来的。

濉溪县农户周女士家则是靠人工举着水管浇地。她家有17亩农田,16日上午在3亩地里种了玉米。一家三口接力,花了10多个小时,才浇了2亩地。

濉溪县刘桥镇多名农户告诉记者,他们大多是在6月1日前后完成麦收。按往年情形,紧接着播种玉米,这时地里应该是大片绿色。但今年太过干旱,他们延迟了半个月才播种玉米,而且很多人家还减少了播种面积。

农户们说,这段时间,当地田间公用的灌溉水井派上了大用场,可以用来抽水浇地。不过水井的水位比往年低了好几米,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他们盼着尽快下几场大雨将地湿透。

引江济淮工程保供水

安徽省气象部门监测,自今年5月1日入汛至6月15日,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平均降水量23.5毫米,比往年同期偏少82%,平均无降水日数41天。受降水持续偏少影响,安徽北部气象干旱发生发展,5月下旬沿淮淮北普遍达重旱以上。6月16日监测显示,沿淮淮北维持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其中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等地13个县(市)达到特旱。6月14日,安徽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干旱)四级应急响应。

另据气象数据资料,今年5月淮北市降水量仅0.7毫米,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少九成;6月1日至12日无降水。因降水持续偏少,当前土壤墒情较差。气象部门预测,至6月19日,该市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土壤将进一步失墒,夏种受到一定影响。为应对当前旱情,淮北市于6月13日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据安徽省水利厅消息,入汛以来,安徽省已经通过茨淮新河等4条线路,累计向沿淮淮北地区输水1.86亿立方米。同时,通过“引江济淮”工程,引调长江水入淮河干流。6月14日至16日,包括淮北市在内,安徽多地还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