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各种美食一上桌,端午的气氛就更加浓厚了。古往今来,很多作家都写过端午,在他们的作品中,端午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和乡土的眷恋。
藏在丰子恺笔墨里的端午
端午节少不了的是吃粽子,这幅丰子恺漫画《买粽子》,再现了民国时期,当地老百姓通过窗口唤住小贩,买卖粽子的生动场景。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丰子恺纪念馆副馆长 王巨江:当时在民国时期不像今天这样,生活比较便利。卖粽子的老板,把粽子放在吊篮里,她们把钱先放吊篮里放下去,老板拿了钱就把粽子放在篮子里吊上去。
这本画集,收录了丰子恺40岁左右时的作品,其中一些他记忆里的端午情景,被呈现了出来。虽然漫画《买粽子》这种民俗,已经随着生活的便利而消失,但另外一幅漫画《火肉粽子》却生动记录了这种流传在当地的粽子品类。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丰子恺纪念馆副馆长 王巨江:可能就跟馅有关,馅里放的是火腿肉,或者还有猪肉,我们桐乡人用土话就是叫作火肉粽子。桐乡各种各样的粽子都有,各种造型也有,有方的、像枕头形的,还有尖粽子,都有的。
那么,丰子恺先生所画的火肉粽子还有吗?
居民们告诉记者,丰子恺所画的《火肉粽子》,在当地也叫三角粽,其馅料很简单,仅需将糯米淘净之后加入火腿肉即可。
但在以前,火腿肉做成的三角粽相对较少,原料多以素馅为主,例如有红豆和糯米,虽然粽子做成小三角形相对耗时耗力,但也能缩减原料,让家里孩子们都能吃得到。
如今,随着生活的改善,当地老百姓虽然还在做三角粽,但也多在端午节时,作为回忆和传统,出现在餐桌之上了。
“老虎头”的仪式感
在浙江许多地方,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戴香囊之外,还有一项老习俗——孩子们都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丰子恺先生的漫画《老虎头》,画的就是大人蘸着雄黄汁,给三个小孩的额头上画“王”字。这些习俗都有辟邪驱瘟、祈盼吉祥的寓意。
其实,这些“王”,都是丰子恺家乡的端午民俗,有“驱邪降福”的意思。不只是漫画中,在《端阳忆旧》这篇文章里,他写道,我的大姊一月前头就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戴。
丰子恺所说的“老虎头”可以理解为和“虎头”等相关的端午服饰,例如虎头帽、虎头鞋。
手工艺人 杨铭锋:今天我们做虎头帽,最关键的就是“王”字,等下我们做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缝在中间,不然组装起来就会弯掉。
端午将至,在丰子恺的故里嘉兴桐乡石门镇,十多位居民正围在一起,进行着虎头帽和虎头鞋的制作。今年,镇里还专门请来懂制作的手艺人,和大家一起交流。
制作“老虎头”的手工艺人杨铭锋告诉记者,丰子恺文章里的记录非常写实。当地一直有在端午节时给小孩子穿戴虎头帽和虎头鞋的传统,但相对而言,这些服饰大都是手工制作,较为复杂。
手工艺人 杨铭锋:因为这个布料都是一刀切的,如果不锁边就会有毛出来,所以我们都用锁边工艺,这样戴上去就会非常美观。虎头鞋这个绲边一定要很均匀,大小都要一样,所以是一道非常难的工序。虎头鞋制作大概要四个多小时,虎头帽也要三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