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国字号”力量!“湖北省中医院仝小林名中医工作室临床基地”落户襄阳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4-06-01 16:4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陈洋波 通讯员 沈斌、赵妍玉珠、胡智越)6月1日,湖北省中医院仝小林名中医工作室襄阳临床基地(后简称襄阳临床基地)揭牌仪式在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举行,标志着襄阳中医药发展再添新动能。

仝小林教授是中国科学院中医领域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有机融合中医“调态”西医“打靶”策略,首提“态靶辨治”。

当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一行专家走进襄阳,开展了中医发展座谈、专题学术讲座、教学查房等中医药传承发展系列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一行专家走进襄阳。 通讯员 供图

据介绍,随着湖北省中医院仝小林名中医工作室临床基地落户襄阳,标志着襄阳百姓可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院士级名医诊疗服务。

名中医工作室临床基地落户襄阳

当日上午,揭牌仪式举行。湖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陈刚、襄阳市副市长王芳参加仪式,襄阳市委卫生工委书记、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赵旭主持会议,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邢利民致欢迎辞。

仝小林表示,此次在襄阳成立“基层临床基地”是“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的具体实践,希望湖北省中医院和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能够紧密联动,不断深化工作室的内涵,在中医人才培养、专科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新成果,探索中医基层临床基地建设全国模式,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湖北省中医院仝小林名中医工作室襄阳临床基地揭牌。 通讯员 供图

王芳对仝小林院士一行走进襄阳表示热烈欢迎。王芳表示,仝小林院士莅临襄阳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幸事。襄阳临床基地落户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无疑是襄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襄阳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更为襄阳的中医院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邢利民表示,仝小林院士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理论深邃,其学术思想与病例分析让医者与患者均受益匪浅。她希望年轻医生能够珍惜机会,主动学习、善于总结、积极运用,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为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

据介绍,该基地是仝小林院士在襄阳建立的首个临床基地。

开展中医药传承发展系列活动

当日上午,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剑与仝小林院士亲切座谈。

陈剑向仝院士介绍了襄阳医疗系统的情况,感谢仝院士对襄阳的青睐和支持,希望未来在仝院士团队的带领下,培育出更多的中青年中医骨干和人才,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进程,服务好襄阳百姓健康。

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剑与仝小林院士亲切座谈。 通讯员 供图

湖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陈刚,襄阳市委卫生工委书记、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赵旭,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邢利民,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敏和仝小林院士弟子陈娟参加座谈。

仝小林院士走进该院皮肤科进行指导。 通讯员 供图

当日,仝小林院士以《态靶辨治——中西医结合的未来之路》为题作专题学术讲座,他从中医辨治模式和用药思路演变的角度出发,以当代中医提高临床辨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落脚点,指出中医宏观的“态”“证”与微观的“标”“靶”在临床中如何连接,成为现代中医辨治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仝院士鼓励中医药人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中医“以中为本,西为中用”,西医“以西为本,中为西用”,最终促进两门学科融合形成中国新医学。

来自湖北省内部分中医院,襄阳市市区(县市区)部分中医院领导专家,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医师共100余人聆听讲座。

此外,湖北省中医药仝小林传承工作室负责人肖明中教授还走进皮肤科病区开展教学查房。在皮肤科病区,肖明中教授详细听取病例汇报及床边查看病人后,针对患者发病病因、中医诊断思路、并发症的发生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并依据态靶辨治理论,紧扣患者刻下关键问题,分析治疗方案以及充分解析用药思路。对医务人员开阔学术视野,丰富诊疗思维,提升及学术修养和临床实践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医务人员和青年学子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简介

仝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所长。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既往病证结合基础上,首次提出“态靶辨治”, 构建了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及现代本草体系,实现中医既调态又打靶、态靶同调的历史性突破。针对重大代谢性疾病,建立了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糖络并治”为框架的现代糖尿病中医诊疗体系,研发了针对糖尿病不同阶段的有效治疗方药,取得了多代谢紊乱一体化治疗的中医药循证证据,系列成果被纳入系列国际、国内中医专病指南,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针对影响中医药疗效的关键因素——方药剂量,他创建中医方药量效学科,构建了以随症施量和剂量阈为核心的方药量效理论框架,为安全有效合理用量提供了理论和循证证据,填补了中医量效研究的空白,显著提高了急危重症疗效。荣获中宣部等授予的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人社部等授予的“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中共中央等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授予的“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