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海产养殖,福建在果蔬种植业领域也放大招,福建莆田果园的枇杷通过多代杂交育种培育,推出了白肉枇杷的新品种,产期从不到三个月延长到了九个月,促进当地果农们增产增收。
眼下,福建莆田种植的12万亩枇杷迎来了采摘旺季。在一处枇杷果园,果农们正在忙着将黄澄澄的枇杷采下码放在筐中。果农告诉记者,这几年,当地引进了白肉枇杷的新品种,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提升。
果农 李金清:我今年种了20亩白肉枇杷,收了1万多斤,比往年好多了。
据了解,此前莆田市也大量种植了白肉枇杷,但枇杷的品质欠佳、采摘期短,果农种植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果蔬种植业的发展。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郑少泉:以前的白肉枇杷,果小、肉薄、产量低,产期短。
为了改善品种不佳的情况,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不断筛选和培育新的枇杷品种,通过多代的杂交育种培育,终于培育出了优质丰产、熟期配套的枇杷系列品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郑少泉:我们现在的枇杷又很好剥皮,再一个就是肉厚,实现了早中晚熟配套。白肉枇杷的产期从不到三个月已经延伸到九个月。
除了培育新品种,如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还建立了枇杷基因库,利用基因库资源陆续培育出枇杷新品种20多个,还推广到四川、云南等地,丰富百姓的果篮子。 (总台记者 田忠卿 黄珊 郭紫约 魏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