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汤洁 杜心怡 毛坤)宜城,曾是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商贾云集之地,也是楚国鼎盛时期的故都、辞赋文学开山鼻祖宋玉的故乡,如今更是汉江中游的一颗璀璨明珠,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这里的公安工作,持续深化“122”强基警务改革,树牢“派出所主防”理念,做实预防警务、做精主动警务,有效降警情、控发案、除隐患,实现了社会治安良性循环。今年以来,宜城市总警情同比下降21.4%,呈现“四降两升”良好态势。
提能减负 强化支撑保障
“主防”职责是否落实,先看派出所警力配备是否跟上。
宜城公安全面为派出所减负,固化新警分配、警力抽调等机制,抽调人员全部回所,新警直接分配进所,派出所民警、社区民警占比达45.1%、45.3%。
郑集镇户籍人口8.4万余人,是宜城市人口最多的农业大镇,以前警力不足,接处警捉襟见肘,而今派出所警力增加30%,3000人以上村全部实现“一村两辅”,人员装备全面升级。
走村入户访民情。 通讯员 供图
不仅如此,该所还实现了全镇社区(村居)警务室全覆盖,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进班子”,民警成了穿警服的副书记,“有时间警力就在社区、有事情能就地解决”的工作模式正在逐步完善。
同时,宜城公安制定完善办理刑事案件“正负面清单”,打破过去争案源、抢战果的“山头”主义,明确派出所不办理的刑事案件类型,理清派出所和专业警种的职责界限。
落地深耕 优化运行机制
走进板桥店新街中心警务室接处警大厅,墙壁上挂着电视屏,民警借助视频监控、“天翼看家”平台,通过视频巡查、调阅回看,实时掌握治安情况、指导精准防范。对接报的警情,第一时间通知驻村辅警先出警处置,确保闻警即动、快速处置。
寻回耕牛获赠锦旗。 通讯员 供图
无独有偶,宜城公安因地制宜,探索推动农村派出所“一室两队”改革,结合警情、警力、区域等因素,设置4个农村中心派出所,集中警力、装备资源,实施联勤联动,解决警力分散、防控不强等难题。
同时,完善值班所领导任值班长制度,统筹指挥“一室两队”,明确社区民警“风险隐患每日必研、村落每周必访、重点场所每月必查”,邀请群众代表、村书记、治保主任进行打分,实现过程可控制、成效可评价。
实战引领 助推打防互促
近日,宜城公安成功破获系列烟酒被盗案,追赃挽损13万元,4月22日,在返赃仪式上,群众笑逐颜开、拍手称快。
去年12月底,宜城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辖区群众报警:存放在车库的白酒被盗,价值2万余元。接警后,民警通过深入研判、视频分析,获悉该案与之前两起烟酒被盗案的作案手法一致。经循线追踪,民警成功抓获嫌疑人曾某、许某。
这一系列盗窃烟酒案的成功告破,得益于宜城公安高效运行县级侦查打击作战部,落实“发案即研判”“一案一研判”,强化打深打透、高压震慑。该市一季度“盗抢”警情数同比下降28.5%。
做优“情指行”改革,实行重复警情挂账销号,办结率达100%。同时,派出所收集反馈问题线索,推送打击侦查作战部,大大提高破案率,实现“主战主防”良性互动。
融合共治 夯实基层治理
汉水古河道边的龙潭村,毗邻“亲子游乐园”,网红路双官线线贯穿全境,直通张自忠将军纪念园,成为襄阳市内外游客的休闲打卡胜地。
如此以来,龙潭小镇中心警务室应运而生,组成网格布警小分队、“义警”巡逻队,以警务室为中心,辐射周边“5分钟活动圈”,实行“驻守在路上、巡防在路上、调解在路上”工作法,实现就近接警处警、就近化解矛盾、就近服务群众,成为汉江河畔一道靓丽“枫”景。
成功化解纠纷握手言和。 通讯员 供图
宜城公安撬动全市3000余名群防群治力量,组建以驻村辅警、网格员为骨干,“双报到”党员等力量为补充的社区警务团队89支,建成警民联防点、平安驿站278个,推广郑集“荧光”巡逻队、城乡“三前警务”等特色品牌。
汉江边反诈宣传。 通讯员 供图
目前,已打造出“三前三联”、“三三举措”等本地枫桥品牌,2个派出所被评为市级“枫桥式派出所”、3个警务室荣获市级“枫桥式警务室”,郑集派出所荣记集体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