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到田野间 跟随“田野诗班”一起感受世界的诗意与美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10 20:06

我们总喜欢说“岁月如诗”,可能因为有了诗歌的陪伴,岁月也更显得温柔从容。在湖南怀化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有一个名为“田野诗班”的诗社。诗社成立已有7年,一首《春天的树》就出自诗社里一名学生之手:

春天的大树养了一窝小鸟,把最牢固的枝丫送给它们,把刚长出来的嫩芽留给它们,把最清甜的果实分给它们,哪怕小鸟会飞向高空,不再回家。

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们,为什么会选择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这所小学又为何会成立这样一个诗社?一起走进“田野诗班”的故事↓↓↓

诗从山中来

老师把课堂搬到田野间

每个星期五,都是粟裕希望小学“田野诗班”的诗社活动日。因为正逢春日,老师李柏霖给大家拟定的诗歌题目是:走进春天,要求孩子们写一写山里的春天。

对于诗歌,孩子们充满热情,但又不知如何下笔。大家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将脑海中蹦出来的词儿一一记录在本子上,这也就成了课堂里春天的最初模样。

慢慢地由词成句,孩子们的笔下渐渐有了春天的生机,但这还不是诗。

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去描绘春天,实在是一道难题。孩子们笔下的诗是应该诞生在田野中、山峦里的。

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学生 林明轩:教室困住了我的想象 ,我想去外面,只要给我打开一扇小窗户,我就能飘出去。

于是,李老师把课堂搬到了田野。孩子们发现,大坪村的春天是被油菜花包围着的。

在孩子们的眼中,万物有灵,花儿会说话、小草会舞蹈、溪水会唱歌。他们俯下身子去闻油菜花,身上就有了春天的味道;他们摆好姿势,与花儿合个影,心中就有了春天的轮廓;他们拿出笔,写写画画,春天的诗就在田野中盛开了。

大胆表达 无畏追求

诗是打开心灵的钥匙

这就是粟裕希望小学“田野诗班”的课堂,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变化,都是他们的创作题材。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被孩子标上了不同的色彩,他们用细腻的心灵感受着世界,又用诗的语言记录下了生活。

去年年底,粟裕希望小学“田野诗班”的这些孩子们接到了春晚剧组的邀请,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在田野里上课”又变成了“去春晚上课”。

于是,关于上春晚,孩子们的诗是这样的:

春晚的舞台让我陪它玩闹,它把身子抖一抖,凸出几个小方块出来,我们玩累了,它又收了回去。

春晚是个调皮的孩子,到了大年三十,它会跳进每一台电视机里,一玩就是半个月。

因为这一首首诗,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但孩子们的心里不只有春天的阳光,也有阴雨和雾霾。

李柏霖发现,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1000多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一半以上,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务工,一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此变得脆弱与迷茫。于是,除了写诗,李老师还带着孩子们阅读课外书体会人生,并鼓励他们不畏风雨,写出心中所想。李柏霖用诗歌,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

李柏霖告诉记者,带着孩子们写诗也是一种陪伴,她希望在写诗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美好,学会大胆表达、无畏追求。

汇字成诗

让爱成集 《田野诗班》出版

从孩子们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田野诗班”成立7年多,老师李柏霖把孩子们的诗作收藏进“百宝箱”。最近,“百宝箱”里的宝贝制作成册并出版。

这个大纸箱就是李柏霖的“百宝箱”,七年多来,各年级学生灵光一闪写下的诗作,成了箱子里的“宝贝”。李老师鼓励孩子们随时随地用笔记录生活,她的口袋里也常常塞满了孩子们的习作。

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老师 李柏霖:这是当时清明节的时候,让六年级的孩子讨论,假如生命还剩十分钟,我们聊完之后写的。生命一定是最美丽最美丽的,如果它只留给我十分钟,我一定要看家乡最美的花,看清澈的泉。如果可以,我能在五分钟进化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个痛快。我要给奶奶找到最温顺的猫咪,最强壮的小狗,最可口的蔬菜,这样就不会有遗憾了。我们也会思考,这些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百宝箱”里的诗篇越集越多,就这样,一本本以《我们的诗》为书名的校园诗集期刊印刷出来。编者是语文老师李柏霖,作者都是粟裕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老师 李柏霖:当时就是想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作品被老师这么认可,原来我也能够出一本书,哪怕这本书不是市面上的那种书,但它翻起来就会有成就感。当时就是想这样鼓励他们一下。

今年2月,出版社从校园期刊《我们的诗》中精选了83首童诗,并以手绘稻田为封面,出版发行了这本名叫《田野诗班》的诗集。从此,“田野诗班”的作品有了自己的书号,孩子们即便已经毕业,不再参与诗社的活动,但在大山中写诗、在田野里探索的这份乐趣,都成为他们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