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民事案件分流进入快审“案件池” 武汉中院多点发力跑出审判“加速度”

湖北日报 2024-03-10 16:09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畅、通讯员张梦捷、汪丽玲)“我的案子才两周就判决了!现在保险公司的赔偿已经到账,我也开始接受治疗了。我今天特意来送锦旗。”近日,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大厅,因车祸伤残、终于拿到保险公司赔付款的当事人李某脸上写满谢意。

近年来,武汉中院以“降成本、提效率、兑权益”为核心,优化流程,推动简案又好又快办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早在2020年,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先行试点,武汉中院在全市范围积极探索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独任制的适用情形,探索构建民诉改革‘武汉模式’。”武汉中院立案一庭负责人介绍,“随着改革纵深推进,快审人均结案数提升了不少,但在审理期限上,提速效果仍不明显。去年,通过全面调研,我们发现要想突破‘提速’瓶颈,首先要精准分流案件。”

通过大数据分析,武汉中院梳理辖区二审民事案件类型特点,进一步厘定简案标准,一般为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金融借款合同等案件。

为了让案件精准分流,武汉中院出台《民商事繁简案件立案识别分流标准》,应用“系统+人工”两步分流法,即在系统识别案由、分流案件后,快审法官人工“二次分流”,根据案件关键要素,快速审阅,精准识别。

两步分流法应用以来,武汉中院因识别精准,去年有三分之一的民事案件分流进入快审“案件池”,跑上了解纷“高速路”。

“要想案件审得快,‘跑’好每个节点很重要。”去年中院快审团队结案数第一的易齐立法官说,“只有实现每个节点‘小提速’,方能达到案件的‘大提速’。”

“前中后”三段式工作法是易法官团队的提速“引擎”:收案时,阅看案卷归纳焦点,确定审判脉络;审理中,把握好关键要素,庭审时有的放矢;庭审后,理顺法律逻辑,落实集中合议,及时撰写文书。

除了法官的“节点管控”,团队的“集中调度”也必不可少。在实践中,武汉中院探索建立快审案件“分类跑”机制,让简案审理有章法、有节奏。根据“诉请是否单一、是否为系列案、是否有调解意愿”等因素,将案件分类,依次设定特定审结时限,通过“日监控、周督促、月通报”,实现了动态掌握和精细管理。

去年全年,快审团队审结二审案件1万余件,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同比缩短了3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