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师齐聚武汉,这家在鄂央企迎来成立一甲子

2024-03-03 16:15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郑一鸣 通讯员 周小舟)3月2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14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水运工程建造大师齐聚武汉,参加在鄂央企——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二公院”)60年发展成果展示暨数智绿色交通发展论坛。

中交二公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成立的西南区公路管理局工程处,经过三次机构调整,1954年组建成原交通部公路总局设计局第一分局(1956年更名为一分院)。1964年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原交通部重组下属5家设计院,其中以一分院力量为主,与第二、第四分院重组,成立原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至此,“中交二公院”正式宣告成立。1999年,与原交通部脱钩,成立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2006年,并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从1950年开始修建的康藏公路,横亘“世界屋脊”2400多公里,中交二公院与11万汉藏军民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一直以来,无数二公院人深入践行“两路”精神,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英勇奉献、勇毅前行。承担的北京至山西原平公路,被誉为“山区公路教科书”;渡口密地金沙江大桥,是当时我国首座跨度最大的高强螺栓及焊缝连接上承式钢桁拱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我国高速公路标准体系建设第一路;西藏墨脱嘎隆拉隧道,为“天下第一难”高寒高海拔隧道……无数二公院人贡献智慧力量,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增色。

迈向深山峡谷、大江大河,中交二公院完成了湖北鄂黄长江大桥、贵州鸭池河特大桥等特大桥梁设计2000余座,涵盖悬索桥、斜拉桥、拱桥、连续刚构桥等四大基本桥型及组合桥型。仅长江上,该院就承担了武汉沌口长江大桥、燕矶长江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武汉军山长江二桥等11座大桥的设计;伴随路桥延伸,隧道建设难题也急需解决。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也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走自主创新之路、自行设计施工的首座海底隧道。历时6年,中交二公院攻克了全强风化层、透水砂层、海底风化深槽等多项水下隧道世界级难题。在此之后,中交二公院一跃成为全国技术实力最强的水下隧道勘察设计单位之一,承担的隧道涉及钻爆、沉管、盾构、围堰、管幕冻结等多种工法。为建设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中交二公院从2010年开展前期研究任务到2021年施工图设计批复,历经10余年,成功攻克系列隧道建设技术难题。

如今,中交二公院已累计勘设各等级公路6万余公里,完成各类长大桥梁、隧道设计近5000座,取得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工程奖560项,创造了几十项国内乃至世界第一。作为我国公路勘察设计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中交二公院见证了祖国交通运输事业从弱到强、从强到优的发展进程,也成为祖国交通建设的主力军。

探索数字领域,中交二公院近年来不断加强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不断拓宽科研创新领域,用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赋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低碳绿色发展,中交二公院始终将绿色作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立足前端优势、坚持系统观念,将绿色建造理念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深耕智慧交通领域,中交二公院充分发挥传统公路领域优势,全面把握数字化与智慧化发展新机遇,布局新基建、新能源等产业,重点推进智慧交通领域平台建设、软件研发、项目应用及标准编制。60年来,中交二公院形成12项关键核心技术,承担1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攻关任务,成为研发实力雄厚、技术优势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连年入榜“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

当天的数智绿色交通发展论坛上,李德仁、姜德生、陈政清、陈湘生、朱合华、冯守中等6位院士,围绕数智绿色主题,就交通建设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应用进行了主旨分享与交流,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带来了一场启迪智慧、凝聚共识的思想盛宴。

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推动行业全面向智慧智能、绿色低碳转型,为建设交通强国、美丽中国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更坚强的保障、更有益的探索。”中交二公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忠胜表示,将全力以赴锚定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绿色和数智主题,建立了涵盖智能感知、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慧管控等智慧交通全业务技术体系,为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