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馆新馆作为我国首座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新馆在展览手段和展示效果上,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表达方式,构建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打破了展柜限制,给公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现代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殷墟博物馆新馆集中展示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近4000件文物,为了让文物“活”起来,使观众立体化了解文物的魅力,博物馆创新展览方式,运用裸眼3D技术,将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在同一空间生动呈现。同时,在文物展柜上,采用数字虚拟影像技术,与静态文物进行叠加,为观众呈现出生动逼真的增强现实视觉效果。
殷墟博物馆副馆长 赵清荣:使用了透明的LED屏和数字虚拟影像,与展柜中的文物一一的对应,使我们观众能够直观地了解到青铜器的用途,真正使我们的文物活化起来。
“子何人哉”甲骨文字展厅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展览之一,博物馆用激光投影机投射在复原放大的艺术甲骨造型片上,模拟出甲骨文记载关于“子”的商代生活画面,让甲骨文字中记录的场景有了具象化表现。
殷墟博物馆工作人员 李甜:将甲骨文字转化为现代汉语,再转译为具象的数字化形象语言,通过数字影片还原当时的故事场景,帮助观众更好地去理解甲骨文中所记载的事件。
打造沉浸式场景 增加公众互动体验
为增加公众对于博物馆展览的参与和体验,博物馆使用UI技术,设置了10多种人机交互体验区,各种拼图、甲骨文闯关游戏、甲骨文互动投影等,让公众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殷商文化知识。
殷墟博物馆副馆长 赵清荣:这是一个甲骨文答题互动的科技展项,我们只要把手放在手势传感追踪器上,通过隔空交互的这种方式,隔空操作就可以答题了。
馆内还通过展品的排布与场景布置复原了商代生产生活环境,在沉浸式数字展厅,通过引入先进的机械控制技术和声光电展演技术,将整个展厅打造出一个以内容为核心、以艺术为呈现的多媒体艺术装置。展厅中心9组由数字影像组成的LED屏,引入“门”的概念与视觉形象,在整个展演中观众可以缓步探索殷商文明的“大门”,获得独特的视听体验。
殷墟博物馆工作人员 李甜:这些“大门”全部打开后,核心装置刚好围成一个沉浸式影像空间,空间中的沉浸式影像让观众以商王武丁的视角展开想象,通过对殷商时期的生产生活、文化军事、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描绘,领略殷商时期的辉煌文明。
(总台记者 田云华 李恩浩 杨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