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公示,湖北利川“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入选

极目新闻 2024-02-21 17:15

极目新闻记者 刘闪

通讯员 朱世坤

龙年闹新春,“非遗”传佳讯。2月19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全国共计958人上榜,包括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负责人刘守红在内的湖北省40名传承人位列其中。

肉连响诞生于恩施州利川市都亭、汪营、南坪一带,是土家族乡民欢庆丰收和活跃文化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为其特色。

为将肉连响传承下去,刘守红在利川市中小学、社区和部队担任义务辅导员,先后组建都亭二小、实验小学、消防大队、普庵社区、民族职校、农广校、艺术团、省内外高校及专业院团等30多个肉连响表演队。如今,利川市会跳肉连响的已有3万余人。

20多年来,刘守红分别赴山东、北京、上海、重庆、俄罗斯等地表演肉连响200余场次,累计线上线下授徒传艺推广40.6万余次。他带着肉连响团队先后10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我要上春晚》《叮咯咙咚呛》《非常传奇》等节目,并带领不同国家的30多位国际友人同台演出。借助各种媒介平台宣传和推广,利川肉连响已从大山走向世界20多个国家,被专家称之为“东方迪斯科”。

刘守红1987年出生于恩施市屯堡罗镇田祖坟坝村,23岁便成为湖北最年轻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童年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师傅吴修富,被肉连响的律动节奏吸引,对这种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时,他正式拜吴老为师,开始系统学习。他到少林寺、武汉体育学院进修学习后,肉连响舞蹈由此融入武术元素,被他不断创新。

2006年,刘守红自筹资金成立了“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办学宗旨的馨艺幼儿园也应运而生。在幼教工作中,刘守红创造性地把肉连响、利川灯歌等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习俗、节俗和传统舞蹈融进幼儿教育中。

自2006年起,刘守红开始探索“非遗六进+”传承模式,先后培训、带徒传艺10余万人(次)。2013年8月,刘守红被评为恩施州首届杰出文化新人,组委会给予的评语为:“刘守红作为最年轻的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坚守传承人职责,创建肉连响传艺馆,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探索了有益经验。”给他的颁授辞这样写道:“男儿有志,需要肉连响粗犷豪迈的血性。男儿有情,又如肉连响裸露身姿、不加掩饰的至真至诚。80后的青春世界纷繁多彩,能醉心传承“非遗”文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是馥郁而静谧的内心坚守,是当下青年值得标榜的精神向度。”

2020年,在利川市民宗局支持下,刘守红发起的“土家肉连响万里行”公益活动首次走出湖北。在重庆长江师范学院的课堂上,刘守红教学生跳肉连响,效果特别好,学生们对他说,没想到肉连响的感染力这么强。那一刻,刘守红感觉很自豪,他说,推广肉连响有希望了。

如今,利川市政府已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促进肉连响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利川市民宗局大力实施“土家肉连响万里行”公益活动,联手利川市肉连响传承基地,全面深入推介肉连响。肉连响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传承之路,而且道路越走越宽。

据介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遗的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与关键性纽带。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